海纳百川,支持民营经济在上海有更大作为——各民主党派市委、市工商联和有关团体、政协委员为推动上海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4月3日举行的上海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部署实施《新时代新征程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推动上海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开放包容的大上海,正在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大舞台。
如何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让民营经济在上海有更大作为?各民主党派市委、市工商联和有关团体、政协委员充满期待,纷纷建言献策。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推动民营企业合规建设
■民革市委
民营企业在合规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增强合规意识,完善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并积极应对外部法治环境的变化。通过建立健全合规管理制度、完善合规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合规管理责任、提升民营企业员工的合规风险意识和能力、改进和优化民营企业内控制度等措施,确保民营企业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行政机关提升涉企合规指导工作质效,加强合规风险源头治理。统筹推进编制指引,加强涉企行政合规指导的研究,有针对性地研究行之有效的合规指导举措;加强合规指引的管理和运用;提高企业自主合规意愿。
法院应将企业合规的边界延展到民商事、行政、执行等领域,确保合规改革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做深做实溯源治理,通过末端处理推进前端治理,个案合规带动行业合规,从源头减少和预防犯罪,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做实“抓前端、治未病”。
健全民营企业“走出去”服务体系
■民盟市委
优化政府网站信息服务。及时更新“‘走出去’信息服务平台”“上海市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中心”等官方平台,尽快上线“合作伙伴”“专业服务机构”等实用信息。定期公布优质服务机构名单、跨境金融服务办事网点信息,指引企业快速找到专业化服务机构。深入重点行业、重点园区,加强对外投资、贸易、税务、外汇等政策宣贯。
加强跨境金融支撑。增加金融产品供给,为民企“走出去”境外建设开发项目、收购兼并等中长期项目开发专属金融产品。完善监管规则,加强股权投资支持,增加民企“走出去”融资渠道。
加强公共和专业服务支撑,为企业提供集成权威的专业咨询服务。组建跨境服务机构联盟,联合境内外优质服务机构,常态化开展供需对接活动。组建民营中小企业“走出去”志愿服务专家队伍,降低企业“走出去”风险和成本。
构建中小企业工业数字化公共平台
■民建界别
打造价值链融合的开放式数字公共平台。平台主要功能包括:提供“小快轻准”的通用数字化工具,聚焦细分行业解决方案,推荐优质服务商,并通过线上课程等资源助力企业提升能力。引入头部企业,结合其国际影响力与资源优势,与中小企业的创新灵活性互补,打造共赢生态。
建立产业数字化评价体系,培养数字化特色人才。引导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机构创新学科建设;强化在职培训,提升现有人才的数字技能与素养,鼓励企业根据需求设置数字技能等级,并制定自主评价体系;加强政策支持力度,确保数字化转型资源的有效分配与落地。
针对细分行业,创建适配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小灯塔”样板,通过价值验证、场景固化等方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转型模式。以“小灯塔”引领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为实现上海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范例支持。
数字信任科技进一步赋能营商环境优化
■致公党市委
强化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开展全面深入调研,制定一套完整且具有前瞻性的数字信任科技发展规划,对数字信任科技在不同行业、不同业务场景下的应用制定详细规范和准则。如,在金融领域的电子支付、信贷审批,电子商务领域的交易认证、合同签署等场景,应明确规定数字信任技术的应用方式、安全要求、责任界定等内容。
加强数字信任制度型开放力度,将数字信任纳入国际合作主要议题,推动设立数字信任国际合作论坛,打造国际数字身份和电子认证互认的创新基地,支持开展数字信任科技赋能营商环境优化试点工作,进一步优化本市数字身份服务能力。
提升数字信任科技的法律预期及一致性。统一执法和司法标准,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促进法律间的相互衔接,为数字信任科技提供一个清晰、统一的法律环境,从而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
强化服务保障
助力我市民营企业“扬帆出海”
■市工商联
合力打破信息壁垒,降低“走出去”的经营风险。一是组织海外市场调研,把握国际市场动态和趋势,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持。二是开展专题培训指导,就海外投资的风险防范、政策法规、金融配套方案等方面提供指导。三是完善“走出去”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具有互补优势的民营企业“抱团出海”。
全面强化金融支持,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一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二是提供风险缓释支持,为中小微企业“出海”提供风险屏障。三是优化外汇审批流程。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一站式”在线审批服务,确保企业能够在关键时间节点顺利完成对外投资。
大力推动人才交流,提升企业国际化运营能力。一是健全国内人才“走出去”配套政策。二是搭建人才引进服务平台。三是优化招聘国外人才的激励机制,提升国内企业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
助力上海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为独角兽企业
■陈春兰(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无党派人士界别召集人、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副检察长)
强化资金扶持体系。大幅增加专项资金规模,设立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专项基金,确保资金能够精准满足企业核心需求,助力企业持续研发与产能提升。优化融资担保机制,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降低企业融资门槛与成本,提高融资额度与效率。
提升创新驱动能力。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生态,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中心,提供技术评估、市场对接、法律保障等一站式服务,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实施高端创新人才引进与培育计划,营造良好创新人才发展环境,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助力市场拓展升级。制定品牌培育与市场推广专项方案,协助企业获取国际认证、建立海外营销网络,降低企业国际市场拓展成本与风险,提升市场份额与品牌知名度。加强产业联盟与产业链协同发展,提升企业整体市场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
让政策红利“照耀”到每个中小企业
■马益民(市政协常委、经济和金融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完善中小企业数字化平台,让政策红利“照耀”每个企业。与融资信用平台信息共享,设立企业“动态征信数据库”,随着企业性质改变主动配套各类政策;创建集中式、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不仅提供评估诊断服务,还帮助规划数字化转型发展蓝图,并链接其他能提供相关服务的专业公司,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链。
不过度牵引,以政策撬动市场的力量。改变补贴方式,防止“过度数字化”,建议从补贴企业到补贴数字服务商,由数字服务商负责政策解读、企业主培训、市场拓展等具体落地工作,政府负责测评和评估达标的企业数量,同时加强对数字服务商的监管,抽查并全量展示服务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能。
政企合力激发“小巨人”乘数效应
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新发展
■叶文娣(市政协委员,松江区副区长)
强化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制度供给,完善激励政策。推动数据标准的制定和推广,构建“数字化转型统一大市场”。依据我市产业和行业类型加强数字化标准建设和认证认可,引导全行业使用统一标准体系,助力数据的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完善数据要素市场,打破信息孤岛。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产学研联合攻关。通过再就业技能培训、提供公益性岗位等措施统筹规划,积极造就一批市(区)两级数字化转型领军人才,同时积极吸纳高等院校、研究所等相关领域的高端人才,加强研发资源的合作共享。
强化政府引领,“小巨人”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抱团转型。鼓励支持大型企业充分带动产业链中小企业“上云用云”协同转型,向在产业链上下游或者横向上有密切合作关系的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支持,帮助新技术和新产品进入市场,将数字化和市场化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