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改如何释放更多“民生红利” 黄浦区政协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
在黄浦区,旧区改造一直都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如何持续、稳定推进这项工作,释放更多“民生红利”?7月26日,黄浦区政协召开三届八次常委会议,围绕“统筹区域发展与民生改善,积极推进‘两旧’改造”,开展专题议政性协商。
截至2022年底,黄浦区剩余零星二级旧里街坊49个、居民5009户、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区建管委表示,按照要求,2025年底前,黄浦区要全面完成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当前,这项工作面临“点多、面广、资金投入量大、产出平衡困难”等挑战。接下来,黄浦区将多策并举探索“两旧”改造新机制,在提升居民居住品质的同时,促成区域存量建筑的改造和运营,实现多方共赢,确保旧区改造进程平稳、顺利、迅速、高效。
对于如何引导更多市场主体参与旧区改造,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专职主任连军耀建议,对改造项目进行分级分类,对商业价值较高的旧改项目,以组合资产包的形式,引入社会资本;与有能力提供高品质代建服务的开发主体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市场化的专业服务机构建立联系,对照居民需求,完善社区服务,促进自我造血,形成可持续的更新机制。
“破解资金难题,需要建立政府、企业、产权人、群众等多主体参与机制。”区政协常委张纪敏表示,根据未来城市更新模式,政府预算资金,更适合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运营补贴等形式投入项目。企业更适合担任“两旧”改造项目的业主,由企业展开灵活的市场化投融资,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加入,才能保证充足的资金支持,有利于项目的市场化运营。
区政协委员李坚提出,旧区改造面临诸多挑战——如项目内产权情况复杂、项目间难以达成利益共识、多主体导致开发时序难以协调、多条块职能管理需要上位强力统筹等,因此需要遴选合适的全生命周期统筹实施主体,有效推进改造项目实施。
区政协常委邱旭黎提出,尽快编制适合旧改的技术导则,以及验收标准等,提升房屋更新改造的质量。对于暂未启动旧改的区域,所在地应做好相应的公共服务工作,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区政协主席陈志奇说,在旧改工作的推进中,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全区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协作机制,形成推进“两旧”改造工作的强大合力。下一阶段的零星旧改任务,不只是旧改地块内建筑质量的提升,更是在黄浦区建设10分钟社区生活圈这一更大的工作下,为老百姓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提供更好的社区服务,让老百姓感受到更多的“家门口的改变”。建议综合资产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多方面,对旧改工作进行全面综合的考量和提升,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可预见的利益,从根本上回应民生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