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释放内需潜力,巩固和放大经济向稳向好态势——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二次常委会议建言摘编
编者按
4月26日,上海市政协举行十四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围绕“充分释放内需潜力,巩固和放大经济向稳向好态势”专题议政。
会上,严旭常委代表市政协经济和金融委员会作主旨发言,他根据调研分析,从优化政策供给、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壮大消费内生潜力等方面提出建议。童继生、于秀芬、张海、郑建好、杨蓉、杨华辉、丁波、陈海波、史和平9位常委,齐轩霆、金煜、黄震、郑琦、施宗伟5位委员分别围绕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优化完善营商环境、推动文旅消费迭代升级、培育壮大新消费等方面提出建议。
本报辑选常委、委员发言,以飨读者。
优化政策供给 提振市场信心 释放内生潜力
严旭 上海市政协常委、经济和金融委员会主任
充分释放内需潜力是上海稳定经济增长、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抓手。市政协把“充分释放内需潜力,巩固和放大经济向稳向好态势”作为2023年度首个常委会协商议政议题,胡文容主席高度重视,强调要加强调查研究,提供有价值、针对性的真知灼见,肖贵玉副主席、寿子琪副主席跨前指导、严格把关,肖贵玉副主席全程参与了8个板块实地调研,经过2个多月的深入研究,形成初步报告。
一、上海充分释放内需潜力成效初显。
一是政策组合拳逐步修复市场信心。2022年出台助企21条、重振50条、稳增长22条三轮纾困政策。今年又推出一系列促投资、扩需求、稳增长、助发展的有力措施,市场信心逐步修复。二是消费市场复苏展现强劲韧性。三是新业态新模式助推消费增量。1—2月新增首店181家,其中全国量级以上10家;智能货柜、直播经济、即时零售等迅速发展。四是服务消费回升激发新动能。迪士尼度假区强劲复苏,1—2月游客数比2019年同期增长70%,旅游收入增长90%;2月全市线上服务行业零售额同比增长25.5%;健康服务、家政、亲子消费等居全国之首。
二、上海充分释放内需面临的问题需引起重视。
一是消费后劲不足。二是投资拉动效应弱化。三是消费市场活力不够。
三、释放需求潜力,巩固放大经济向稳向好态势。
加快推进上海充分释放内需潜力,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依托浦东引领区、自贸区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优势,抢抓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大机遇,顺势而为。
一是优化政策供给,托住大宗消费“基本盘”。住房、汽车在消费支出中占比高,上下游产业链长,稳经济、带动就业能力强。住房消费虽未纳入社零统计,但上下游供应链的相关产品纳入社零统计。要坚持“房住不炒”,优化市场政策供给。倾听市场呼声,正确处理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更有针对性地优化政策。要把握汽车产业发展新趋势,加快转型发展。在新能源车和燃油车政策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上加强衔接,加快抢占新赛道、壮大新动能,提升本地车企在新赛道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提振市场信心,发挥投资关键作用。高质量投资对提信心、稳增长、促就业、增收入具有关键作用。重点提振民营企业信心。民企对GDP、税收、就业贡献大,要保障其公平机会,推动民营经济立法,让企业家敢投资、愿投资、想投资。发挥国企稳定器作用,加大重点领域、关键领域有效投资。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既吸引央企、外企重大投资,也鼓励中小企业小规模、短周期的微改造、微投资。简化审批流程,该管的管住,该放的放开,尽心尽力做好“店小二”,实现“促投资—稳就业—扩消费”良性循环。
三是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激发市场活力。利用浦东引领区等国家战略独特优势,形成更多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集成性制度创新,激活市场活力,打造强劲消费增长极;助推引领时尚潮流、云集全球精品、吸引高端客群等消费升级趋势;更加有效释放进博会溢出效应;放大时装周、旅游节、购物节的组织聚合功能;加强“会商文体旅健”统筹,营造联动融合生态。
四是优化居民收入结构,壮大消费内生潜力。加大扶持吸纳就业多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完善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制度环境。科学研判,进一步放大投资对就业、收入的乘数效应。提高对低收入人群的临时性补贴。
让时尚成为引领消费新动能
童继生 上海市政协常委、经济界召集人,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中共上海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要引领时尚、定义潮流,把上海打造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达国家发展规律表明,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时,便会出现一种“时尚无处不在”的新景象。建议释放内需潜力要树立“时尚消费→时尚产业→时尚经济”的新逻辑新引擎新概念。要充分认识时尚经济是由温饱向小康转型升级的一个历史阶段,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和表达,是一种新的生活理念和工作方式。时尚经济不是狭隘的走秀,而是一个完整、系统、立体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是释放内需潜力的新动能,是突破中等经济发展陷阱的跳板和支点。
第一,时尚消费是上海释放内需吸引消费者扩大消费的最佳选择路径。
时尚消费,既包括物质时尚,也包括服务时尚和精神时尚。时尚引领消费,能加速引领消费热点从商品消费延伸到服务消费和精神消费,而服务消费和精神消费将进一步带动更高层次更可持续的商品消费,从而形成强大的时尚消费正循环。
上海一直以来都在引领中国的时尚产业,拥有完备的时尚产业基础、时尚消费场景和时尚消费人群。2022年上海人均GDP已达18.04万元(折算成美元2.5万元),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在1万美元到3万美元区间内,是时尚消费发展的加速期。上海正好处于这个区间,恰逢其时。
第二,时尚消费将成为上海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加大建设力度。
时尚产业的长度、宽度、厚度决定了时尚产业不只局限于纺织服装,而是科技创新的集中体现和最新表达。时尚的本质是科技与文化支撑,时尚经济发展有四大驱动力。
一是精致尚品驱动。进入小康社会,市场不缺粗放产品、商品,而是需要针对性越来越强的精致产品、商品,不断涌现新奇特、经典、实用、价廉物美、满足各类消费群体的产品和商品。要推动尚品消费加速向消费主力军的“70后”“80后”“90后”渗透,分层分类分级加大对消费者时尚理念的浸润式培育和体验式场景营造,让上海成为时尚品牌之汇聚和创新高地。
二是服务链驱动。针对优质服务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优良服务生态不健全等问题,要着力拓展“24小时×360行”多业态、多形态、多时空立体、全生命周期服务链的消费供给,优化传统政策,创造服务环境,把消费服务作为社会进步的时尚理念,形成生产型、生活型、社会型、知识型服务岗位就业,通过服务链驱动,打造“服务就业收入→消费商品服务→再收入→再循环”的正循环势能。
三是海派文化知识驱动。文化是时尚的细胞内涵,时尚是文化的外在表现。上海具有先天的海派历史文化优势。建议要营造氛围,鼓励产学研用与社会资本等主体联合科技研发攻关,加大海派文化知识的消费理念开发和宣传。
四是科技数智驱动。针对数智化重塑传统商业模式,重构产业链、供应链的浪潮,要抢抓数智时尚消费先机,鼓励行业、企业、产品服务提供商等创新“时尚数智体验消费”新模式,鼓励服务消费需求端数智化向供给端数智化转型发展,把时尚消费的场景主义引导到长期发展的轨道上前行。
大力推动文旅消费迭代升级
于秀芬 上海市政协常委、界别和地区工作委员会主任
文旅业是大产业、大民生、大展示,更是流量型城市的入口、服务型经济的引擎,覆盖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今年,上海文旅业已经迎来强势复苏和全面重振。据统计,今年春节假日7天,上海接待游客1002.2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6.40亿元;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今年一季度累计接待游客630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82.4%。上海博物馆“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频繁登上“十大热搜展览”榜首,观众总数将突破40万人次,总营收将超过6500万元。特别是展览期间拉动了周边的吃住行游购娱等业态的消费。上海作为都市旅游首选城市地位日益巩固,在充分释放内需潜力、促进消费扩容升级方面,文旅业大有可为。一方面能拉动和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能为上海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培育新动能、带来新增长。
为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丰富高品质文旅供给。突出上海文旅“都市型、综合性、国际化”特点,持续提升“一江一河”和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区域文旅功能,持续打响“建筑可阅读”“演艺大世界”“家门口好去处”等都市文旅品牌,营造微旅行、深度游的都市新风尚。大力推动文旅业与商业、会展业、体育赛事活动等相关行业跨界融合,培育“文旅+”和“+文旅”新业态新模式,推出更多都市游、红色游、文博游、工业游、乡村游、新城游、科技游等新产品。发挥上海文博、美术和演艺资源集聚优势,深化实施上海“大博物馆计划”“大美术馆计划”“社会大美育计划”,推出更多凸显城市精神品格、彰显上海独特魅力、吸引高人气的文博美术展览。
二是进一步抢抓高能级的文旅赛道。近两年,文旅业已成为数字化、元宇宙的最佳入口。据有关机构统计,我国在线文娱、虚拟偶像、电子竞技市场的规模已分别达到5000亿元、2000亿元、1800亿元。要依托上海科创优势,加强政企合作、市区联动,推出更多具有上海标识、人机交互、虚实共生的文旅消费新场景,迭代升级数字酒店、数字景区、数字剧场,培育壮大网络视听、电子竞技、动漫游戏、沉浸演艺、数字藏品等数字文旅新业态,让上海文旅体验更具获得感和未来感。
三是进一步做强高人气的文旅节展。坚持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办好“五五购物节”文旅消费季,持续放大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影视节、上海旅游节、上海市民文化节、上海旅游产业博览会等重大节展的溢出效应,更好地聚人气、促消费。同时,结合五一、国庆长假和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策划推出富有“文化味、海派风、时尚潮”的假日文旅活动,做大假日经济蛋糕。
因城施策推动住房消费健康发展
张海 上海市政协常委,万科集团联席总裁、开发经营本部首席合伙人、首席执行官
上海房地产市场总体表现平稳。但还存在不同板块住宅去化不均、改善型住房局部需求和供应错配等问题,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在市级层面,建立去库存化周期市场监测和供地计划联系机制。
根据市场动态变化,在“五个新城”增加住宅商业办公文体设施合理适配的混合用地供应,并适当增加用地面积。
明确已出让项目租赁住宅分立流程,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配置租赁住房。
租赁住房的选址和配置面积应充分考虑周边就业岗位密度和通勤条件,避免因选址不当、过量供应造成资源闲置。
多措并举持续促进汽车消费
齐轩霆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方达律师事务所主任
供需两端均有巨大杠杆效应的汽车消费,目前面临国补终止、刚需饱和、用车不便、库存高企、内卷严重等挑战。基于近期调研和意见收集,建议在以下几个方向持续发力,改善市场环境,促进消费:
一、协调激励政策,维护市场环境。注重产业政策的公平可续,从行业初期的财政补贴转向成熟期的综合扶持和环境优化。
二、整体疏通链条,打通消费痛点。应基于场景环节梳理,降低汽车消费全链条成本。购车方面,对新能源车“三电”质量、全周期服务、用户隐私数据等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消除购车顾虑;停车方面,可分时段分费率开放学校、单位、写字楼内停车空间;开车方面,可按出行潮汐大数据疏通引导车流、接驳最后100米和精准发放消费券;换车方面,应简化车辆报废手续、允许保留车牌换车不换号、对车辆以旧换新分年限给予不同等级补贴,形成车辆购用持换的便捷闭环。
三、引领消费想象,创造需求增量。保持对技术和行业跟踪,及时做好新型路网、充电换电、储氢加氢、法律法规等基础建设,对缺乏新能源车设施的郊区农村要补课建设;对未来更加崭新的交通形态,也要前瞻分析布局陆空路网,持续引领汽车消费。
四、平衡汽车各板块生存和发展。长期看,新能源车无疑是鼓励方向,短期而言,还是要适度平衡、充分释放燃油车消费潜力。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振民企信心
金煜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当前,全市正在大力推进扩内需、稳增长。作为上海经济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通过促进就业、提升居民收入与活跃经济、丰富消费供给,双向释放内需潜力、推动经济增长。
一、完善营商环境。一是建议从更好稳定民企预期角度,以前期政策为基础,围绕市场准入、产权保护、创新发展等,适时启动相应法规建设。具体可结合浦东引领区、临港新片区政策优势,在相应区域先行先试,形成上海经验。二是建议结合浦东引领区、临港新片区、“五个新城”建设,加大民企服务尤其是总部招商力度,培育龙头企业,提升总部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建议围绕产业升级,为民企打造更好的服务平台。比如,针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民企,提供带有公共属性的服务平台,包括:知识产权服务、产学研合作平台、仪器设备共享、先进科学装置共用等,形成上海营商环境特有的平台优势。
二、强化融资支撑。一是建议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担保机构加大为民企融资特别是发债提供增信支持。同时扩宽融资渠道。二是建议依托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拓宽股权投资基金来源,畅通资金募集渠道。更好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吸引更多社会化资金投资民企。三是建议加强对核心企业应付账款规范管理,加大对拖欠上下游企业账款行为打击力度,切实保障民企权益。
拓展内需新增量培育壮大新消费
郑建好 上海市政协常委,永新广场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依托上海消费观念摩登现代、对新消费接受度高的特质,要将新品牌、新模式、新内容、新技术等新消费纳入本市提振内需政策支持范围,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当前上海新消费已驶入“快车道”,但也存在短板:一是产品质量、品牌打造仍待深挖精研。二是对传统监管体系提出新命题。三是新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和场景配套相对滞后。如露天夜间经济外置电源、排供水设施、卫生间配套严重不足,也引来居民对噪音、公共卫生等投诉。为此,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培育壮大新消费。
一是培育新热点激发新供给。集聚新品牌,做大做强多层次的首店首发经济。引领新潮流,借新一代数字科技培育经典与新国潮、本地和全球交相辉映的拳头文创IP。开发新内容,发展智能消费,“云逛街”“宅消费”等数字生活服务,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绿色消费,数字娱乐、电子竞技、数字文博等新文娱。创造新模式,打造潮流集市,唤醒社区沉睡空间,形成一批夜经济、快闪经济、网红经济标杆。应用新技术,利用元宇宙、数字人、AR/MR/VR/XR等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性商业项目。
二是适应新变化强化新监管。完善网络消费仲裁程序,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互联网+监管”,健全网络消费投诉和反馈机制,实施有效的穿透式监管。
三是打造新场景夯实新基建。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新业态新场景,完善特色街区、网红打卡地配套设施。
二、进一步推动沪港联动丰富新消费内涵。
一是引入香港高端商业资源。发挥香港免税商业、高端商业运营管理优势,拓宽上海高端商业渠道资源,完善高端消费市场的品牌业态组合和场景构建。
二是加强品牌设计运营合作。发挥香港商业品牌运营、REITs项目管理等优势,助力本地企业挖掘海派文化、传统记忆、老字号等文化基因,推进国潮品牌建设与国际化。
三是合作开发品质夜经济项目。借鉴前海“粤港夜巷”,打造“沪港夜巷”市集,融合港风元素,集合两地演艺团体、餐饮商家、潮玩俱乐部,融汇集市文化、潮流艺术、新潮运动、创意社交,吸引更多在沪港澳及内地游客。
“内功”赋能加快重启上海入境游
杨蓉 上海市政协常委、民进界别召集人,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
入境游是体现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吸引力、影响力的重要方面,其涉及产业链长、上下游带动作用强,对消费刺激作用立竿见影,是提振经济的有效手段。随着入境游重启,上海作为海外游客首选一站,亟须把握时机、促进旅游消费和产业振兴。
上海入境游存在问题和挑战集中于三方面:城市旅游品牌显示度不够突出;国际游客旅行偏好发生变化;世界各地开启入境游抢人模式。
围绕上海促进入境游,提出以下建议:
一、打造“心之所向,行必所至”的魅力城市形象。面对激烈竞争,上海文旅宣传既要抓人眼球,也要与打造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的愿景相契合。建议通过海外客源地流行的新兴渠道,支持TikTok、携程等文旅企业探索推出“机+酒+旅”/定制化重磅优惠活动,依托海外走红“沪产剧”等文化IP展示城市形象,第一时间吸引国际客流目光。
二、修炼“内功”,丰富多元文旅体验场景。结合国际游客旅行偏好,鼓励上海文博、艺术馆等与重点商圈开展联动,重视沉浸式文旅、亲子研学、夜经济等高品质文旅产品研发,预热夏季旅游旺季;依托电竞、体育等重大赛事激发来沪游意愿,设计各类赛事衍生产品和服务;联合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开发地域特色商旅文融合项目,互补做大入境游市场。
三、“文旅+会展”双向赋能,释放可持续经济社会效应。上海历来海内外客商云集,加之“进博会”积淀,“文旅+会展”具备天然优势。建议依托“3+6”重点产业、四大新赛道和五大未来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商务会展活动;引进一批细分领域的世界知名会展项目和机构,支持本土头部会展企业牵头参与行业诚信、绿色会展等标准制定,叠加释放经济社会效应;鼓励行业协会对各类旅游服务进行可持续方面认证,促进提升上海旅游服务国际化、专业化水平,让更多国际游客来到上海、认识上海、爱上上海。
促进居民增收入树信心扩消费
杨华辉 上海市政协常委,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聚焦证券金融机构发挥应有功能,从改善居民财产性收入、提振居民消费信心、优化消费供给三个方面,提几点建议:
一、加强财富管理服务,助力居民增强投资信心、改善财产性收入。
鼓励证券金融机构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提升财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优化理财产品设计及赎回机制,丰富资管产品供给,增强居民理财投资信心。鼓励证券金融机构将投资者教育融入理财产品设计,探索采用随市场情景变化的指数业绩基准,降低市场波动较大时投资者的心理预期落差。鼓励证券金融机构积极学习借鉴公募基金侧袋机制,探索优化侧袋机制并推广到各类理财产品。
二、加强社会保障服务,助力居民提振消费信心。
降低灵活就业群体、新市民、异地法人在沪员工等群体消费的后顾之忧。鼓励证券金融机构创新设计投资收益挂钩房价指数、消费价格指数的理财产品,助力提高新市民、灵活就业群体的消费意愿。支持证券金融机构联合保险机构探索内嵌意外保险、电动车责任保险功能的理财产品,更好满足快递、外卖等从业者的生活保障和理财投资需求。
三、加强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助力优化消费供给、提升居民消费意愿。
面向消费领域企业打造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有效满足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等多元需求,支持企业优化消费供给。鼓励由证券金融机构牵头,会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成立金融服务专家团,面向消费领域企业提供直接融资全流程服务。鼓励证券金融机构针对性创新金融产品,更好服务消费领域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如推广“保险+金融衍生品”模式,助力企业有效管理上游产品价格波动风险。
引领新型青年消费快速稳步发展
丁波 上海市政协常委、共青团和青联界别召集人,上海市青联主席,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
近年来,以剧本杀、密室、脱口秀、街舞培训等为代表的新消费业态增长明显,成为促进青年消费、有效拉动内需的重要动力。
新消费业态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新消费业态行业标准有待完善;二是新消费业态缺乏相应行业资源支持;三是新消费从业青年缺乏成长方向感。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2021年度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十佳案例、优秀案例的通知》,上海市“对‘密室剧本杀’新兴业态实施内容监管”入选十佳案例名单。如何持续关注新消费业态,引领新型消费发展,助力新兴青年融入城市?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完善新消费业态行业标准。建议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行业组织、群团组织和龙头企业共同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明晰准入条件,完善内容审核、知识产权保护、场地安全、入职门槛等机制。对于一些发展迅猛变化大的业态,可先期探索建立新业态经营“负面清单”机制,严格划定底线的同时,保护发展活力。
二是推动制定产业扶持与消费支持政策。建议政府职能部门定期召开专题会,聚焦新消费业态实际困难,围绕企业孵化、扶持、资源嫁接等方面,研究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探索将新业态消费纳入全年促消费活动,加入主题消费季,集中激发和释放新型消费需求。
三是有效提升新兴青年的城市认同感。加大团组织和青年组织在新消费业态青年从业者中的联系覆盖,创新运用地缘、业缘、趣缘、益缘、学缘等机理,建立亲近、共情、持续的联系对话机制,实现情感、思想和政治认同。依托市、区两级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优化社区报到、志愿服务、岗位建功制度,引导新兴青年有序参与文明创建,提升城市融入感和认同感。
推动大豫园片区建设提质升级
黄震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豫园旅游商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上海城市核心区商圈提质升级,对于上海扩大有效投资、释放内需潜力、提振消费具有重要作用。位于上海核心区、具备融合东西特点的大豫园片区,总开发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覆盖豫园商城、外滩金融中心以及豫园二期、福佑路地块。全面建成后,将成为串联起外滩金融集聚带和南京路步行街、淮海路新天地商圈的大型文化商业生活街区,已列入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工作计划。
大豫园片区的规划定位为“极具东方生活美学魅力的全球时尚文化秀场”,兼具“东方韵”与“国际范”,预计年商业交易额可达200亿元、年客流访问量1亿人次。在当前空间拓展、功能升级的关键时期,正面临以下问题:一是传统商圈管理模式老化,在服务大体量、高起点的片区建设方面,不利于解决同质竞争等问题。二是片区数字化转型迎来关键阶段,但政策资源投入有限,示范引领作用有待形成。三是“东方韵”的价值挖潜不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亟须与时俱进的现代化表达,商旅文融合优势有待释放。四是“国际范”资源整合不足,世界级产品服务供给缺乏,服务开放型经济的“极化效应”“扩散效应”有限。五是片区人车交通矛盾突出,现有交通组织方式难以满足前瞻规划,制约长远发展。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市级统筹、市区联动,设立片区区域协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培育多片区联动、差异化发展的商圈生态。
加快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将大豫园片区打造为市级元宇宙应用示范场景。
重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指导设立“产学研创投”一体化的价值转化平台。
承接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在大豫园片区开设 “6+365”常态化展示和消费中心,完善世界级产品服务的高质量供给。
着眼大豫园片区远期规划,升级周边交通组织。建议编制片区交通组织调整方案;研究“连通轨道交通豫园站—豫园二期—豫园三期—BFC人行地下通道”的可行性,鼓励步行化与TOD,实现车流、客流、人流空间分离;建设“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开放非主要交通路段、非高峰时段路边临时停车,促进街区商铺消费引流。
提升旅游功能,释放旅游消费潜力
郑琦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旅游消费是消费经济的重要支柱,针对上海旅游创新活力和新产品供给不足短板,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一、以体验旅游消费引领新型消费市场,率先形成全国高品质消费城市。
上海旅游业功能更新,重点在深度挖掘上海城市文化、产业内涵、公共服务等文化、经济、社会要素,活化和转化为旅游体验消费品,引领旅游高质量消费市场。一要着力构建集文、商、旅、体、会、节、展为一体的产业链融合旅游体系,成为旅游创新的源头活水。二要将上海街区、社区、枢纽区、滨江带,甚至产业园,注入旅游功能,强化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的旅游复合型布局,实现城市有机更新和功能再造。三要推动“一部手机游上海”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快构建智能旅游供应链和消费精准服务链,全面提升旅游城市的功能内涵。
二、聚焦国家战略和上海新城开发,打造国际旅游城市新地标。
上海旅游应主动融入、聚焦国家和上海战略平台。一要打造进博会会展旅游业,开设旅游展览窗口和旅游集散中心,提高上海国际会展能级和全球旅游影响力。二要打造临港新片区海洋旅游业,推出滴水湖—海昌海洋公园—航海博物馆等海洋旅游线,开发临港—舟山—宁波邮轮、游船、游艇产品,增强世界最大组合港的旅游知名度。三要打造青浦长三角江南水乡绿色旅游业,开发环淀山湖江南古镇旅游线,形成中国绿色旅游和乡村振兴的示范新标杆。通过旅游功能植入,带动人流引爆点,为国家战略平台集聚商流、物流、技术流、资金流和数字流,形成国家战略和旅游业双赢模式。
三、打破行业壁垒,推动旅游产业融合下的体制机制创新。
上海旅游应不断探索创新有利于旅游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和全域发展的制度供给和合作机制。一要加大部门合作,联合出台旅游研发、宣传推广、市场化转化等合作性共建共享政策。二要加强规划统筹,实行城市与旅游规划“多规合一”。在“五个新城”城市规划和行业规划中嵌入旅游功能,从规划源头上布局全域旅游。三要推动金融支持创新。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带动、银行投贷联动和旅游企业上市等金融支持,为上海“五型经济”培育新增长极。
多点施力激发消费潜力
施宗伟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海关学院党委书记
发展高端消费,促进上海消费提升与回流,可从以下多点施力:发展高端医疗,促进高端医疗健康消费回流;发展高端教育,引进国际一流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国外教育消费回流;发展高端消费市场,大力发展市内免税经济,促进海外消费回流。
激活文化艺术消费新引擎
陈海波 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艺评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上海不仅集聚了最优质的文旅艺术资源,也具有文化艺术消费的极大需求与实力。建议引入更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展会品牌。如,国际奥林匹克艺术委员会正有意在中国设立代表处,若能在上海设立该代表处并举办现代奥林匹克艺术大会,不仅能对促进长三角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来重要推动,也将从核心竞争力上激发上海文化艺术消费新潜能。
完善上海绿色水产品供给
史和平 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嘉成轨道交通安全保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上海对绿色水产品消费需求不低,建议在完善上海绿色水产品供给方面施力,对目前上海传统养殖水面进行工厂化、智能化改造,进而带动智能渔业装备、优质水产品、休闲渔业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绿色水产、绿色智能装备、绿色供应链业态优势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