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型经济”专题议政常委会议书面建言综述之四
“五型经济”如何实现对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和开放枢纽门户功能的强化?书面建言中不少观点认为,这终究需要通过在重点领域、热点领域和焦点领域持续发力来实现。
需要准确把握时代大趋势。市政协委员、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李丹提出,中国已经向世界郑重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及2060年达到碳中和。“这就是大趋势。”他认为,这一宏伟计划将重构中国经济多个领域,未来的投资将影响经济和社会方方面面,这也将成为上海做强做优“五型经济”新的增长点。他建议,上海发展“五型经济”要特别突出绿色、低碳和环保,紧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当务之急是把与碳达峰及碳中和相关的创新纳入上海建设创新型经济范畴之内,并且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措施。”他认为,上海尽快研究如何打造中国碳中和流量汇聚中心的具体措施,提前布局。
“产城融合”是另一个“大趋势”。市政协委员,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吴亮东提出,要顺应这一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谋求国际化大都市更好向着和谐、稳定、安全、绿色、开放的方向迈进。他建议:在农业方面要深挖农业产业链价值,依照“流量型经济”升级产业业态,形成“城乡互流”,通过乡村振兴模式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释放乡村劳动力从事与农业科技化与精细化管理相关的产业;在工业方面要进一步强调绿色生产和低碳运作,以“创新型经济”为主导核心,探索“五个新城”产城融合综合开发新模式,实现产城“绿色融合”,搭建存量工业用地盘活市级投融资平台;在服务业方面要深度挖掘中心城区“总部型经济”与“服务型经济”的引领作用,探索服务业与城市化的新型融合关系,先行推进商业服务变革与城市经济转型的相统一。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加强人文服务环境升级与优化社会空间治理。
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在数字化基础上深度融合也是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消费升级的必然趋势。市政协委员,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董事,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唐兵认为,深入推进“两业融合”对于做强做优“五型经济”意义重大。推进“两业融合”,需要政府规划引领、搭建综合平台、制定相关政策、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等,而企业按照发展战略,遵循市场规则,积极推进、主动作为,促进“五型经济”做强做优,加快打造“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
发展“五型经济”,是对发展历程的再思考和再提升。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地区形成的产业布局从表面上看与“五型经济”关系并不紧密,实际上却富含潜能。嘉定区政协建议,深化当地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发展创新型经济。他们提出,要牢牢把握汽车“新四化”发展趋势,重点加快布局燃料电池、智能传感器及物联网、控制芯片等新领域,努力推动汽车产业实现数量向质量、生产向服务、硬件向软件、追随向引领的“四个转变”。加快推动传统整车、零部件企业功能、产品和结构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向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同时,放大新兴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产业转化升级。聚焦细胞科技、高端医疗装备等重点领域,依托相关项目,带动产业集聚,打造产业辐射基地。同时,出台具体扶持政策,提振企业发展的信心,增强企业的归属感和获得感,助力其加速发展。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拥有设计、芯片制造、封测、设备材料等各个环节齐备的完整产业链,是国内产业集中度最高、技术节点最先进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完善、研发能力强、临床资源丰富、产业国际化特征明显;上海人工智能产业链较为齐整,配套体系完善。”民进市委在分析的基础上建议:“十四五”期间,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上海应注重向应用端延伸,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和整机系统企业深度融合,通过应用端的牵引发力,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上海要充分发挥超大型城市综合优势,以不同应用场景消费需求为引领,重点聚焦抗体药物、细胞免疫治疗、下一代基因测序、高端医学影像、手术机器人、高端植入介入器械等前瞻性领域,实现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倍增;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要引导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与人工智能融合,构建多元人工智能生态并加强新基建与人工智能融合,构建支撑城市整体数字化转型的智能底座,深度赋能经济转型升级、城市治理和市民生活,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当前,上海文创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已超过12%,文创产业已成为上海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市政协委员、上海信建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正科认为,尽管如此,目前上海还缺乏一些文创行业的大品牌、大公司统领全局。他建议,加大扶持政策,引进一批国内外文化龙头企业在上海设立总部,进一步助推上海打造文创产业高地。市政协委员、市总商会副会长、中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闪提出,上海在持续吸引、服务高产值科技制造业的同时,也应当对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为上海带来世界级“流量”和知名度的文旅文创产业投以更多关注。“文旅文创产业,短期产值小,但溢出效应强大、带动全产业链发展,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重大,且是城市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他认为,除了继续推广以历史建筑、都市风情和自然风光为目的地的传统旅游路线之外,还应在文旅融合刺激消费、最终实现价值输出和“IP出海”上进行更多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