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地方委员读书群新专题开启,委员聚焦改革开放谈心得
“晨曦渐近,阳光初照,又是新的一天。”5月22日凌晨5:00,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徐建民在“从天安门到石库门”委员读书群里宣布:全国政协地方委员读书群开启了新专题——“改革开放:当好排头兵和先行者”。
5月22日、23日两天周末假期时间里,委员们围绕“虹桥商务区打造国际开放枢纽”这个分主题,交流认识、回顾历史、共话改革、展望未来。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多年来,上海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勇于改革、锐意进取,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超大城市发展新路。”粟莹委员发言积极。她说,开放、创新、包容,在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上海经受住了历史的淬炼,也熔铸了自身的城市品格。进入2021年,随着《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陆续发布,从“五个新城”建设到虹桥枢纽建设,再到研究推进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一连串谋定快动的重大布局,透露出这座城市始终服务于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总体方案”系统构建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顶层设计和四梁八柱,在空间、内涵、能级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拓展和战略提升。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葛爱玲用“1234”来概括“总体方案”的突破和亮点:1和2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一核两带”布局——核心区,3和4是“围绕三大功能,推动四个着力”——也就是围绕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三大核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化中央商务区,着力构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着力提高综合交通管理水平,着力提升服务长三角和联通国际的能力。
“在当前构建的新发展格局中,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就是国内大循环的关键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链接。”左伋委员说,“关键节点”就是更好发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功能优势,为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贡献“虹桥力量”,有利带动更广阔的国内大循环;“枢纽链接”就是要更好发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搭建平台、提供通道、编织网络的作用,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资源要素流动和汇聚中架起“彩虹桥”,建立“超链接”,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关键节点”和“枢纽链接”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一定能赢得开放发展的战略主动,率先探索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方怀瑾表示,拥有空铁复合、海陆通达的硬件基础,承载具有创新型、服务型、开放型、总部型、流量型“五型经济”特征的产业内容,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形态,一定能在全国开放格局中发挥独特作用。
“打造全国唯一一个以对外开放引领对内开放的国际枢纽,《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将有助于长三角打破行政界限,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源要素流动畅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向深层次迈进。”曾凡一委员表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有效引领长三角各地区根据各自区位特点和比较优势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工协作,形成竞争合作的格局,最终使得长三角一体化跃上新的能级。
“发展虹桥商务区,关键是人才。”赵正科委员表示,必须加大专业性、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力度,为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提供签证、居住证、工作居留等便利,完善人才公寓的建设和管理制度,提升人才综合服务水平。同时,打造面向高层次人才的国际化人力资源服务共享平台,这样才能将人才真正留住。他提出,要把党的建设贯穿在建设虹桥商务区的全过程中,利用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推动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凝聚和团结各部门的力量。
长三角是国内科教资源最密、创新能力最强、产业基础最好、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如何把这些优势拧成一股绳?寿伟光委员分享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的学习心得: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科创+产业”道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他提出:虹桥商务区抓住全球产业链布局调整的窗口期,加大力度尽快完成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整体构建,坚持多链协同、统筹发展,多角度形成合力助推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融合发展;培育高能级贸易主体,率先打造全球数字贸易港等建议。
分享读书心得、讲述亲历时刻、解读历史密码、展示珍贵图片,读书群的温度越来越高,讨论的话题越来越深入:“高质量发展如何体现?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比较优势究竟是什么?作为双循环战略链接和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这轮发展究竟要聚焦什么?”23日晚上,孙立坚委员连抛数问并直抒己见,引来童继生、寿伟光、朱建国、马益民、李建颖、朱瑞庭等委员连续两个多小时密集发言,讨论再次掀起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