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利好当前,上海需要怎样的再制造 市政协“再制造”重点课题调研开题并进行首次调研座谈
11月3日,市政协举行“再制造”重点课题调研开题,并进行了首次调研座谈,市政协副主席肖贵玉参加。
“不预设立场和前提。”肖贵玉引用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的原话对课题组提出要求:“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他说,对于再制造,调研报告需要回答上海“要不要、能不能、怎样做”三个问题。要深入细致地剖析案例,要到张家港、湖南等国内再制造发展较好的地方,“和那边的专家、厂家好好聊一聊”。要和兄弟省市、东南亚比一比:上海有没有优势?优势是什么?
“再制造”在世界上已有百年历史,其内涵随着时代变化不断演进。2010年5月底工信部、发改委等11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中对其定义:“再制造是指将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进行专业化修复的批量化生产过程,再制造产品达到与原有新品相同的质量和性能。再制造是循环经济‘再利用’的高级形式。”显而易见,与日常意义上的“翻新”相比,当下在政策制订语境下的“再制造”必须具备“循环经济”的内涵和“批量化”特征。
而上海与“再制造”之间的关系,可用一句话概括:“想说爱你不容易”。
起大早
上海再制造产业在国内起步较早。课题执笔组成员、上海财经大学500强企业研究中心主任牛志勇介绍,从2012年起,上海就开始推进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并在临港规划建设了再制造产业园。全上海再制造行业最近3年生产总值稳定在42亿元到45亿元之间。“规模并不是太大。”牛志勇表示,按照上海现行规划,2025年这一行业年产值应该要达到100亿元的水平。
目前来看,这一“百亿产值”的产业规划实现起来有些难度。陆文菁是戴姆勒东北亚零部件贸易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供应链管理及产品管理高级经理,她在座谈中介绍,戴姆勒具有丰富的再制造经验。“我们在欧洲,质保期内给客户更换的零部件,95%是通过再制造获得的,客户认可度和满意度都很高。”然而,他们在临港再制造产业园内投资建设的、戴姆勒集团内部全球最大最先进的再制造工厂,却常年处于产能大幅度放空的状态,效益不佳。
“客户接受度没有问题。”陆文菁表示,戴姆勒自有再制造工厂采用的是和生产新发动机、变速箱几乎一样的流程和工艺、质量、性能标准,而售价只有新品的6折左右。经过五六年时间导入,现在国内客户包括豪华车用户普遍接受。产能吃不饱的重要原因在于,戴姆勒是将其当作亚太再制造中心规划的,希望其能服务包括美国在内的整个亚太地区。因此,既需要从海外进口旧部件,出口海外的产品也可能含有国内制造的零件。由于政策限制,这条路始终没有走通。
子难落
市场环境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市政协委员、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总经理李琛浩介绍,公司成立31年来向全世界300多个港口出口了近万台设备,早期出口的设备已陆续进入更新期。不少客户会要求他们“以旧换新”,同时也有不少预算有限的客户希望采购翻新设备。他认为,开展再制造业务,不仅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增强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他同时表示,尽管有意涉足再制造,但从政府管制、综合成本等各方面考虑,将这块业务放在东南亚可能更符合企业利益。
振华重工反映的问题有一定代表性。从国家层面来说,推动再制造产业发展,最深层次的动因是加快转换发展方式。这一信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传递得非常清晰:“再制造”出现在第三十九章“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之中:“加强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规范发展再制造产业”。而对机电产品进行再制造,其拆解、清洗等工艺流程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污染物、化工产品的收集、处理问题,一些机械加工、表面处理工艺也会对能耗、环境造成一定压力。上海寸土寸金、合规要求高,落子确需慎重。
大利好
“再制造”此时再次引起上海关注,政策利好无疑是重要推手。今年6月,经党中央同意,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6月30日下午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发言人在回答关于“货物贸易自由化”的问题时,明确表示将开展重点行业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对符合条件的进口再制造产品不适用我国禁止或限制旧品进口的相关措施,将促进再制造产品进口,满足国内需求,降低企业成本,丰富消费者选择。”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于6个月内明确产品清单及适用的具体标准、要求、合格评定程序和监管措施,确保尽快落地见效。而“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位列其中。
重大利好当前,市政协常委、经济和金融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海关关长高融昆主张冷静。他提出要立足上海产业基础,从长计议:单纯依靠政策利好赚快钱容易,“但是你要想,如果国家把这个政策放开了,所有地区都可以做了,你的优势在哪里?”他表示,再制造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产业发展角度找比较优势:比如大飞机、汽车、船舶、海工装备、半导体设备等,开展再制造会进一步提升产品粘性、完善产业生态、巩固行业地位。他建议,围绕上海核心重点产业,从制订公共政策的角度完善行业准入、市场准入、环保等标准,真正推动产业的发展。
求进化
再制造同样也能催生新的技术、新的行业。上海大陆天瑞激光表面工程有限公司同样是落户临港的一家再制造企业,专注激光增材技术。为钢铁行业做设备维修起家,通过技术和经验积累,已经孵化出两家新公司,生产激光表面处理过的高强度轧辊和高耐蚀压力容器。公司副总经理张鲁彬表示,将专用于再制造的技术发展为通用技术,从针对特殊部件的工艺运用到批量产品上,这条路是他入行时始料未及的:“我们这种技术服务行业原来就是辅助行业。”他说,通过自我加压,让客户看到产品性能、寿命、运行效率的提高,眼下这条路算是走通了。
再制造往往需要比正向制造更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水平。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林兰连发四问:成套技术水平能否满足再制造的规模经济要求?生产环境和生产工艺能否满足呈现产品的技术水平?共性技术能否提供足够的技术解决方案?供应链管理水平能否满足规模化逆向物流的需要?
市政协常委、经济和金融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马益民对上世纪末流行的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改进”走向自主创新的工业进化模式记忆犹新。他提出,上海首先要厘清目标是做大再制造本身,还是通过再制造来形成新的产业?毕竟二者需要的政策环境、资源配置有很大的区别。
实际上,通过对高端工业制成品的再制造来实现制造业能力提升和转型发展,本来就在国家期待之中。工信部2017年底在对《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解读时就指出:通过再制造产业的发展,能催生并带动激光熔覆、3D打印等高端化、智能化的生产实践。央视等公开报道过的解放军5719工厂再制造引进的先进航空发动机叶片等案例说明,再制造生产还与新品设计制造积极反哺互动,起到了显著技术进步促进作用。工信部总结:这些再制造领域的新发展态势呈现一个共性特点,就是聚焦具有重要战略作用和巨大经济带动潜力的关键装备,以高技术含量、高可靠性要求、高附加值为核心特性,在提升能源节约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的同时,可反哺新品设计制造,推动加快突破尖端装备技术。
通往成功从来没有坦途。问题在于,有多大的雄心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