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上海加快打造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 历届市政协委员围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持续建言
近年来,上海加快打造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自十二届市政协以来,围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委员踊跃谋策建言、贡献智慧力量,助力上海稳步迈向生态之城。
治灰霾
2013年1-4月,上海出现了42个雾霾日。5月11日,上海PM2.5浓度突破200微克/立方米,全市空气质量为五级重度污染……在5月召开的市政协“改善空气环境,促进绿色发展”课题开题暨情况通报会上,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称,PM2.5浓度严重超标,已成为本市当前最突出的空气污染问题。
2013年冬季,上海再次出现严重雾霾天气,PM2.5浓度“爆表”。在2014年的市政协全会上,“雾霾”“PM2.5”成为委员参政议政的热词。委员们提交的提案中,仅在标题中有“雾霾”两字的提案,就多达16件。
委员们很关注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中国处于汽车市场高速发展阶段,限制汽车的生产和消费是不现实的。但政府完全可以通过提高汽车尾气排放的相关标准,引导汽车生产商和消费者选择尾气排放少的车型,改进发动机性能,减少污染排放。”胡里清委员说。
“雾霾的产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是多重因素叠加造成的,不是短期内能够完全根除的。”王如路委员认为,在长期治理达标之前,在雾霾发生的当下,充分应对,做好政府、市民、社会各界的高效联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他建议,加强空气污染的预测预警,优化分级保护措施,完善考核问责制度,深化相关应急预案。
“雾霾的治理既是全局性、长期性的问题,又是特殊的、可重点突破的问题,也是可以以点带面的问题。”刘健委员说,燃煤、扬尘、工业排污、车船尾气是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上海应以综合整治雾霾为抓手,全面推进全市生态文明的体系建设、制度建设和实事建设。
相关部门积极采纳委员建议,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2014年10月,上海出台《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近年来,随着上海空气质量逐年好转,委员提交的“空气污染”提案也越来越少了。
划红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早在十年前,这条红线的划定,就牵动着委员的心。
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首次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提出了“生态红线”的概念,这个信号,体现了国家以强制手段保护生态的政策导向。之后不少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
2014年,王祥荣委员提交提案,建议上海尽早编制《上海市生态红线管控规划》,划定基本农田管控、海洋管控、湿地管控、森林管控的生态红线区域,并通过规划和法规的刚性约束,确保生态红线真正落地,确保生态用地不再被蚕食,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空间。
柏国强委员也提出,上海建设用地已达到“天花板”,加快建立生态红线制度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应尽快对本市重点用地划定生态红线,并建立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实施严格的用地准入、评估、跟踪和退出机制;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纠正机制、激励机制。
2014年,上海市将“建立生态红线管理制度”列入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点事项,并基本完成以城市边界线、永久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区、海洋保护区、水源涵养、河湖水面、绿林地、湿地以及其他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和环境敏感区域为重点的生态红线划定。
2017年出炉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明确提出,要锚固城市生态基线,全面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确保生态红线只增不减。2018年,杨文悦等5位委员提交联名提案,建议尽快扩大上海湿地红线范围,建立相应的动态调整和生态补偿机制,将上海湿地资源全面纳入到最严格的红线保护制度当中。这些建议得到采纳落实。
添绿景
通过建绿、扩绿、增绿,让市民见绿、亲绿、享绿。十多年来,在推动绿色空间开放共享的历程中,上海从“城市公园”走向“公园城市”,背后活跃着委员参政建言的身影。
根据《上海市郊野公园概念规划》,上海将建设21处郊野公园,逐步形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大都市游憩空间格局,成为市民休闲游乐的“好去处”和“后花园”。
“郊野公园建设,既要避免过分人工化倾向,成为城市公园的翻版,也要注意维护与建设的协调,避免高维护导致的‘建得起,养不起’的境地”——2013年,杨文悦等委员提交提案指出,为了更好地促进郊野公园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在规划建设郊野公园的同时,应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保护地域性特色景观,挖掘和培育特色郊野生态产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吸引更多游客,降低维护成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上海郊区兴建郊野公园的同时,上海市区也在不断“见缝插绿”。2015年,吴青峰等5位委员提交联名提案,建议出台《上海市建设立体绿化实施意见》,依法、规范、科学地实施立体绿化。2017年,许复新委员提出,围绕建设立体绿化,构建科学合理评估体系,制订相应的鼓励政策和监管机制。2023年,黄春华委员提出,打造口袋公园,应避免“重建设轻养护”“重观赏轻使用”“重管理轻宣传”的现象,改善公园在设计、维护、运营方面的薄弱环节,让公园的功能更多元、公园的内涵更丰富,满足居民的休憩需求。
上海“十四五”规划提出,按照公园城市理念,实施千座公园计划。2022年,在集萃委员观点精华的基础上,市政协人资环建委提交提案,建议上海以“更高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方法自觉”推进公园城市建设。要全面提升对公园城市理念的认识,把公园城市建设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载体,将生态系统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部门协同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的合力。通过这项惠民工程,让上海变得更生态宜居、更富有魅力、更充满温情。
委员们的真知灼见,得到相关部门采纳落实。如今,上海分布着800多座大大小小的公园。按照规划设计,上海整座城市将变成一座大公园,实现城市空间与公园的无界融合。为实现这一目标,上海政协委员将继续献计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