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人士走进上海政协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为规划筹建上海工业博物馆出谋划策 激发全球共情,让工业故事成“爱上海的理由”
外籍人士参观上海政协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本报记者 张伊辰 摄
昨天,弗吉尼亚大学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欧君廷再度走进上海政协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参加市政协举行的外籍人士专题座谈会,为上海工业博物馆建设建言。发言时间6分钟,他为此准备了一个周末。
规划建设和筹建上海工业博物馆,分别列入2023年和2024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工博馆规划选址黄浦江畔的江南造船厂原址,占地约3万余平方米,地上7层、地下2层,总建筑面积超11万平方米。工博馆项目将于10月中旬基本完成建筑设计。此次专题座谈会是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为外籍人士设立的专场。
“既要有全球视野又要因地制宜,这是‘他山之石’的借鉴意义。”外籍人士们说,要为上海工博馆建设注入能激发共情、链接全球的好故事。
一个能让黄发垂髫其乐融融的去处
“我出生在尼泊尔,幼时常吃大白兔奶糖,我记得奶糖外面的一层薄薄糯米纸可以吃。我总觉得,这张糖纸好像有魔法。长到童年,我的母亲常用一台产自上海的缝纫机,我至今还记得脚踩踏板时发出的声音。上学后,我买过凤凰牌自行车……”上海市白玉兰奖获得者代表、外籍无偿献血志愿者团队Bloodline创始人阿思势的成长记忆中,有很多属于上海的细节。
今年5月,在上海工业博物馆建设项目举行的首批藏品收藏仪式上,就出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只电灯泡“亚”字牌白炽灯、我国第一辆标定型自行车永久牌28英寸PA-11型、20世纪70年代最畅销的红灯711型收音机等。阿思势说:“这些物件让我回想起很多小时候的事。情感链接是珍贵的。我常这样想,建成后的工博馆是能让黄发垂髫其乐融融的去处。既能让七八十岁的老夫妻相携而来,重温青春;又让孩童通过互动项目了解上海的工业发展史。同时,我认为上海也可借此窗口向世界展示在供应链、工业化方面的实力。”
“如果我看到一个工博馆,我好奇的是能看到怎样的故事线?”贝卡尔特集团业务战略发展高级顾问贺俊云认为,如今走在杨浦滨江步道上还能看到很多老工厂的遗迹,能否将这些故事展现在工博馆里?上海的产业结构发生过巨大变化。眼下,这里的技术创新部分已经能与世界领先水平比肩甚至弯道超车,从上海制造到上海创新就是一条丰沛的故事线。外资企业在这个海纳百川的城市有过怎样的发展路径也值得述说,“我们不仅可以谈中外企业合作,还可以谈谈在一个有序的社会中,良性竞争如何促进发展……”
好的故事总能让人感同身受。外籍人士们认为,城市工业化进程中对城市形态、人口结构甚至消费习惯带来影响,其中的故事也能充分激荡情感。
打造上海特点、中国气派、世界回响的“新外滩工博群”
在欧盟有一条工业遗址参观路线,散落在各国的工业遗址通过旅游项目串联起来,历史和工业发展的脉络清晰可见。上海大学特聘教授、电影研究中心艺术总监马可·穆勒分享了这个案例,为工博馆跳出一域局限形成更丰厚的内涵提出“他山之石”。
上海的工业文明故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世界相连。欧君廷认为,在这里,全球化的故事俯仰皆是。美国的奥蒂斯电梯公司把在中国的首部电梯装在上海大新有限公司(上海第一百货商店)。如今,不少高层建筑中都有奥蒂斯的印迹,“这样的国际化故事把上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链接起来,建议可以作为展陈的组成部分”。
工博馆的受众必然是国际化的。从国际视角看,工博馆应当展现国际合作的力量,“工业化方面互利的合作,就是一个重要机制,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有外籍人士这样建议。
对于工博馆的未来,相关部门负责人这样期待:通过300场特色活动,3万+线上线下的展品和每年300万+的国内外观众,带动形成可观流量,打造上海特点、中国气派、世界回响的“新外滩工博群”——成为爱上上海的又一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