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全国政协委员丁光宏: 创建“行业联盟” 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科学布局
编者按: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民盟、民进、教育界别委员联组会,并就教育问题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社会各界深化教育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从本期起,人民政协报民生·教育版分专题邀请政协委员们共同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在深入对话中凝聚共识,在主动作为中探寻答案,共同谱写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新篇章。
联组会上,在谈及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的劳动力市场,有的出现人员荒、人才荒,有的供过于求,是个结构性问题。”
本期民生·教育版,特别邀请长期关注职业教育发展的全国政协委员,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切的职业教育人才市场供需平衡问题,对如何提升职业教育人才与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做进一步探讨。
丁光宏: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副主任、复旦大学教授。作为长期深耕于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丁光宏长期关注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主题。近年来,他赴广州、深圳、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院校与企业积极开展调研,持续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出谋划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民盟、民进、教育界别委员联组会时指出:‘现在的劳动力市场,有的出现人员荒、人才荒,有的供过于求,是个结构性问题。’对于总书记谈到的这一问题,我也深有同感。”谈及总书记围绕职业教育在3月6日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华职教社副主任丁光宏表示,总书记对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抓得非常精准。“而且我想这也是当前阶段,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最需要关注的问题。”丁光宏开门见山。
基于历史变迁见改革之必须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国家铁路、化工等行业的很多大型企业,都办起了自己的职业院校。整体上看,那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是偏低的,再加上大型国有企业的运营都非常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也很好地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供给需求。”
“但企业化的办学模式,很容易忽略职业教育本身作为‘教育’事业所应遵循的育人规律。21世纪以来,我国开始逐步将职业院校统一在教育部门的协调管理之下,这进一步保障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在充分遵循教育规律的背景下,多年来,我国科学高效地开展了各层次的职业教育实践。”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切又发生了新的变化。或者说,产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飞速演变,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新挑战。我们需要培养出能与行业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人才。如果职业教育一直封闭在校园内、封闭在狭义的教育领域中,就很难跟得上社会生产进步的脚步。换言之,束缚在教育管理体系中的职业教育,会不可避免地与各行业生产愈行愈远。”
……
详细梳理了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历史脉络后,丁光宏感慨,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如今的职业教育应追求——“既能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又能让学生与行业发展、与科技进步、与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相契合”的实践导向。
“时代变了,这是核心。”丁光宏语重心长地指出:“过去我们学某个技术,可能就可以围绕它去工作一辈子。但很明显,如今我们对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更高了。职业教育受教育者不但要了解行业内部的发展情况,还需要对社会各领域,特别是科技发展有着敏锐的感知力。”
基于产教融合现状见改革之方向
“要特别关注对学生基础素养的培养。”为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实践,提升职业教育人才的社会适应度。丁光宏强调,在众多基础素养中,还应特别关注对职业教育受教育者的环境适应能力培养。“因为,学生在学校里能学到的,最极致的也不过是当时环境下的一些知识或技能。但真正的人才是属于未来的。因此,一方面,他们要具备一些基本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他们也要具备足够的适应未来环境变化的学习能力。”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丁光宏认为,教师队伍质量保障,也是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他具体建议:应帮助职业教育的教师及时地进行知识结构的更新。“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教师的产业融通性,打开校企之间的‘旋转门’。如在企业联合办学中邀请来自企业界教师的加盟,还可以为在校教师提供更多在企业深化实践的机会。”
除了历史发展变迁因素外,为何如今的职业教育会在人才培养与使用上,出现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在丁光宏看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行政管理体系的分化。“正如我前面所讲的,如今职业教育归属于教育部门的管理体系中;而各生产链条则会基于产业、行业的特性分别归属于相应管理部门体系中。因此,在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两张皮’的问题的确存在,或者说很难避免。”
“但如今,‘两张皮’问题正在极力破解。”丁光宏以职业教育领域政策文件发布为例。“如今不再是教育部独自发文来推进产教融合工作,而是各相关部委会协同推进相关工作,共同发文、共同管理、共同实践。”
“而且,我们在调研中,也看到有不少学校在促进学生就业方面开展了很好的探索。例如,有的学校会将与专业相关的企业‘请进来’。”话锋一转,丁光宏指出,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上有很不错的效果,但客观存在的问题还需要直面。“首先,这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过程,往往只能让某个学校的某个专业聚焦于某个企业的用人需求。小口径式的人才培养实践很难产生规模化的效果。且具体到某个项目中,我们还要思考——‘该企业是否一直会存在用人需求?’‘企业是否能保证长久的运行稳定?’‘企业的发展飞速迭代,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能否一定被认可与接受?’‘如果不接受,这些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又该怎么办?’等诸多现实问题。”
基于行业演进规律见创新之举措
“宏观层面上,我们感受到了各部委联动的努力。微观层面上,我们也看到了很多院校的积极探索。”在丁光宏看来,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实践的适应性,还应该特别关注中观层面的制度构建。“我们要将职业院校办得更加专业,具体来说,要尝试深入推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之间的密切合作。”
以酒店管理专业举例,丁光宏对职业教育与行业之间如何深化联系,做了更具体的解释:“假设学校一直跟随企业发展定标人才培养实践。如果对接的某个酒店集团因为经营不善而消失,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稳定性就无法保障。但如果我们的职业教育能更深层次地融入酒店管理这个行业的内部,通过‘行业联盟’的方式去统一确定相应行业所需要的人才素质标准,那么就可以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相关行业发展的‘无缝对接’精准落地。这不但能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稳定性,同时还能规避职业教育参与个别企业商业经营的市场风险。”
“政府需为行业联盟创建做好统筹工作,更要充分发挥多主体在职业教育中的参与力量。”面对“行业联盟该如何建立?”这一问题,丁光宏如是建议。“我们需要懂行业发展规律的人,以及行业领域的专业资源充分地融入职业教育体系中。例如,推动相关行业的资金高效投入到人才培养实践中;再例如,让行业的资深实践者或管理者在职业教育学校中承担关键职务。”
“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我所谈到的这些仍处于初级探索期。如果可能,我们可以在一些人才培养工作比较突出的某些职业院校的二级学院先开展试点工作。”丁光宏补充建议道。
2024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丁光宏就曾为更深入地推进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服务,递交了一件题目为《关于推进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进程》的提案。“职业教育若想发展好,资源的联动非常必要。长三角制造业发达且省市之间产业互补,需要更多熟练掌握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面对未来,丁光宏期待,自己的提案可以对区域高质量发展有所推动。“同时我更期待,我们可以探索出更多职业教育资源联动的生动案例,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服务高度契合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丁光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