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广“体质测定”与“运动处方”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晨反映,规范体质测定与推广运动处方,是推进健康上海的重要举措。建议本市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加以推广与应用。
一、制定《上海市体质测定与健身指导技术规范》
2018年4月,上海发布“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促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机构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同时健康上海建设主要目标包含“到2030年,本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6%,市民体质监测达标率达到96.5%”。
目前,体质测定和健身指导越来越普及。上海体育系统的市级、区级体质监测中心及街镇站点、经营性的健身会所和健康管理公司,部分医院体检中心等,都提供了不同水平和层次的体质测定和健身指导服务。但是,越来越普及的市场也出现了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包括体质测定流程不规范、测试内容不统一、健身指导千篇一律、人员资质层次不齐,还有场地环境、经营许可等都有一些隐患。建议由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上海市体育局配合制定完成《上海市体质测定与健身指导技术服务规范》。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统一部署的国民体质监测质量控制系统,包括测试队伍的搭建、测试人员培训、测试日志上报、各级监管等,建立体质测定与健身指导技术规范,提高体质测定以及健身指导的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同时为政府购买此项公共服务提供专业的技术标准和评估依据,推动全民健身科学化和标准化进程,助力健康上海的建设。
二、推广“运动处方”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大部分慢性病及失能人群的功能恢复中,运动处方和合理营养是治疗众多慢性疾病和促进功能障碍人群功能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万亿余医保用药中,其中70%约8千亿用于慢病,至少4千亿是可以用运动处方来取代用药达到“健身”“减费”双重目的。
在美国,医学健身中心80%以上的到访者是由医生推介而来的。医生、健身教练和健康管理人员经过培训,明确了在为慢性疾病人群运动处方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分工,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合理用药、运动的禁忌症判断、运动量推荐和运动中特殊注意事项负责,健身指导人员则根据医生提供的医疗信息,并在有效的医学监督下制定并实施体适能测试方案和运动处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体医融合。
国内普遍存在“医不懂体,体不懂医”的困境,具有运动处方系统知识、能够开具运动处方的医生和健身指导从业者寥寥无几。医生在疾病药物处方治疗方面是专家,但在运动处方方面基本是空白;体育从业人员在科学健身方面有特长,但缺乏一定的医学知识,在开具疾病有关的运动处方方面缺乏认可度。2017年,上海首次探索了糖尿病运动干预体医交叉培训,培训了100名会开运动处方的社区医生和100名会指导慢病患者体育锻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2019年又针对高血压运动干预进行了体医交叉培训,培训了220名社区医生和社会体育指导员;2020年体育局与香港赛马会合作对101名社区医生及体育从业人员进行了了运动处方师的培训。但医生的数量与需求相距甚远。医体融合要真正落地,在一些政策方面、医院的组织架构、人员编制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建议上海努力先试先行,推广“运动处方”,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一是加强对社区医生、全科医生和体育健身相关人员运动处方的交叉培训。将运动处方培训纳入到社区医生、全科医生继续再教育课程中。在三级医院进行运动处方的宣传教育活动,让更多的医生了解运动处方,为运动处方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将“体适能测试”和“运动处方”列入医保收费项目。使社区医生、全科医生可以将运动处方作为慢病预防和治疗方案。同时,多方合作加强针对上海市民常见慢病的个性化运动处方库的建立。
三是有条件的社区医院可试点建立慢病运动康复中心。探索与体育相关院校及科研机构或有资质的健身机构合作机制,临床医生与经运动处方培训考核合格的体育相关从业人员密切配合,完成慢性病患者个性化运动处方的开具,在医学监督下,由体育相关从业人员完成运动处方的实施。
(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