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持续提升上海环境空气质量的建议
一、优化全市环境空气国控评价点布局
静安区政协委员、致公党党员、静安区生态环境局局长吴月反映,2019年上海市环境空气国控评价点由原来9个增至19个,实现了16个区全覆盖。但国控评价点存在点位设置不合理的情况,以静安国控点为例,位于长宁、普陀、静安三区交界处,地理空间的接近导致实际监测数据难以客观反映区域实际环境空气状况。上海7个中心城区分别设有一个国控评价点,但中心城区相似的气象条件和污染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7个站点监测数据辐射面重叠,不利于精准评价上海整体环境空气状况。此外,上海市有3个超级站(即大气颗粒物组分站,主要阐明区域污染特征、污染成因等),但中心城区无站点。中心城区的工业污染源正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餐饮、汽修等量大面广的生活污染源,单一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无法满足中心城区对于污染成因分析、重污染过程诊断、污染防治及政策措施成效评估的工作要求。
建议:一是适当调整中心城区现有国控点位数量。中心城区面积小、工业污染少、人口密度高,产业同质化程度高,国控点位的布局应适度压缩,同时更为均衡地把点位布局到郊区。二是在中心城区增设超级站。通过监测组分的变化特征,推演污染特征及来源,对污染管控、削减污染峰值提出措施建议,指导中心城区大气污染管控和治理成效评估。三是加强区级联动管理,建立国控点“一点一策一方案”。针对空气污染应急等级,加大市级协调指挥力度,构建市级部门大区块小组,深化区级联动合作,应对污染天气的应急保障。
二、提高化工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水平
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致公党市委秘书长刘新宇,金山区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金山区生态环境执法大队队长衣学文反映,上海已实施多轮对石化、化工行业涉VOCs废气排放企业的专项治理,取得一定成效。前几年VOCs整治偏重于低空的废气无组织排放(低架源),但随着VOCs集中收集处理要求越来越高,废气经处理后集中排放,中、高架源日益增多,目前对中、高空不可达点的无组织排放治理涉及不多。此外,因装置、管道等设施设备老化,低架源大气污染物整治也会出现反复。去年上海化工园区及周边区域关于化工废气(异味)的投诉信访仍有400多件,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对中、高架源的排放监测手段存在短板。现有监管主要以区域VOCs环境空气监测、污染源排放口和厂界(区)近地面的无组织排放监控为主,对中、高架无组织排放源虽有集中收集处置要求,但没有对收集处置结果效率的监测评估和处置管理措施。
二是有机废气治理设备质效良莠不齐。有些装置处理VOCs的应用范围窄却被扩大使用,有些所谓组合技术或“创新”装置技术还不成熟,这些设备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带来污染风险和安全隐患。
三是部分企业防范风险隐患意识不足。有的企业视泄漏检测与修复工作(LDAR)为负担,检测报告束之高阁,未作及时动态整改,有的甚至已出现泄漏风险隐患数据,企业仍未引起足够重视,造成小漏藏大患。
建议:一是深化科技赋能数字增效,提升污染源排放监测水平。加大特征污染因子传感器、红外光学气体热成像仪、电子鼻、机器人、无人机、飞艇等先进装备综合应用,为污染源检测、环境空气监测和污染治理助力赋能。整合LDAR泄漏排放监控各类资源,实现对所有VOCs无组织排放源全面检测,特别是针对中、高架源(不可达点)分期分批逐步推进,消除治理盲区。推动数字化技术在重点化工园区和有关企业的场景应用,重点监控装置接口、阀门和管廊等高风险部位,智能评估和研判生产装置、环保设施等VOCs泄漏环境风险,可以选取上海石化、上海化工区等典型化工企业,重点聚焦运行年限长、泄漏风险较高的装置,先行开展试点。二是强化石化、化工企业LDAR检测规范性管理要求。依托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涉危化品和高风险化工企业HSE一体化管理,完善石化、化工企业综合风险源辨识和排查机制,督促企业加强LDAR检测全过程管理,并纳入企业环境管理目标和要求,对LDAR检测发现的无组织排放隐患和泄漏风险点及时整改。
三、加强臭氧污染源监测管控工作体系建设
市政协委员、民盟盟员、上海大学科技合作处处长焦正反映,2023年上海空气质量指数(AQI)超标43天,其中臭氧超标30天。臭氧及其前体物污染特征受污染源分布以及排污单位工况、经营状态等因素影响,不同区域、时间段污染责任归属较难划分,为污染源追溯和管控措施落实增添难度。
建议:健全臭氧污染源监测管控工作体系。加强监测、防治以及专业管理队伍建设,以生态环境部门为防治主体,联合气象、经信、发改及交通等多部门协同合作,信息同步共享,提高污染成因分析工作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加强臭氧污染溯源体系建设,形成本地排放与外部输送责任归属的科学依据。建立突发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落实突发臭氧污染采样、管控、治理预案,以及排污单位风险防控措施,做到管理与防治同步进行。
四、完善城市更新过程中扬尘污染全过程监管
徐汇区政协委员、民盟盟员、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黄成反映,据统计,2023年上海全市大型易扬尘工地近1800个,还不包括诸多小型建筑和市政施工作业。2023年全市易扬尘相关活动同比增加明显,渣土车行驶里程和非道路移动机械平均工时较上年同比分别上升26%和31%,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中的扬尘示踪组分(钙离子)浓度同比上升31%,为PM2.5总体增幅的2.6倍。
建议:加强扬尘污染的全过程精细管理。对城市更新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易扬尘作业,建立“事前-事中”全过程管理机制,做好“事前公告”,尤其对处于环境敏感点位和人群密集区域的施工场地,提前向公众告知,制定周边区域交通绕行方案;加强“事中管控”,进一步落实施工主体责任,加大施工过程精细化管理,做好扬尘污染防治及相关联的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控制等工作。强化多部门联合监管,定期开展施工作业风险点排查,建立环境与安全风险清单,尽可能减少施工作业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致公党市委、静安区政协、民盟市委、徐汇区政协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