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基层文化建设 突显文化滋养功能——市政协十四届十三次常委会议建言摘编(二)
一、创新基层公共文化配送方式方法
上海基层公共文化配送,目前主要采取政府主导、基层点单、购买社会化服务、面向基层投放的方式,包括文艺演出、展览展示、讲座讲演、体验型特色活动等。据了解,2023年市级公共文化资源在各区配送4.7万余场,服务人次超过770万;各区级配送线上线下共计24万余场,不少区还打造出招牌项目,深受市民欢迎。基层公共文化配送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在整合全市文化资源和强化基层互动循环等方面还有一定进步空间。主要表现在:一是市级财政支持有限,区级财政配套差异大,人均经费普遍偏低。目前市级基层公共文化配送的配套资金为7000万元,全市人均2.8元,虽然市级总金额较2023年提高了700万元,人均依然稀少;2023年,区级经费最高的区为1272万元,最低的区为240万元,平均518万元;其中人均经费最高的区为7.69元,最低的区为1.69元,平均3.33元。人均经费偏低导致不少文化项目质量跟不上群众欣赏需求,文化服务覆盖面窄,不少居村一年轮不到一次。二是群众家门口的公共文化设施老旧小,功能单一,吸引力不足。农村地区缺少大型公共文化场馆设施,无法承接大型文化活动。不少基层图书馆图书数量少、更新慢、品质低,远郊尤为突出。上海市各区公共图书馆每年人均购书经费按标准为2元,自2009年以来一直未曾改变,但图书价格每年在涨,人均购书经费常年偏低,导致书籍品质无法保障。三是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公共文化配送缺乏有效路径。基层公共文化配送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吸引民间文化机构、群众文化团队等社会力量加入基层文化配送队伍的探索还比较少。
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大市区两级财政支持力度。市级层面增加全市文化配送人均经费、提高人均购书经费标准,支持力度适当向文化力量薄弱区域倾斜,扩大文化服务覆盖面。各区建立文化配送配套资金持续增加机制,及时匹配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欣赏水平。二是提升群众家门口文化场所服务能级。盘活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场馆功能,探索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运行的办法,打造小而美、小而近、一室多用的家门口文化场地,开放更多亲民的文化场所。扩大基层图书馆藏书报刊来源,对库存的各类书籍报刊可采用国资调拨、国资注销、低价销售、企业捐赠、易地存放等方式,充实到全市街镇、社区图书馆和文化活动室,丰富基层图书馆藏书。三是支持各类公益文化活动走进基层。一方面,制度化安排市级文艺团体、高校艺术团队的文艺工作者组成小巧精干的演出团队,以公益表演、暑期巡演等形式走进社区校区厂区,广泛深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当代高雅文化,成为市级公共文化配送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为民营文艺院团和群众文化团队加入基层文化配送队伍搭起平台,促进民间文化机构展演信息的互联互通,成为基层文化资源的重要补充。
二、重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全市基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以下难题:一是工作人员少,文化艺术专业人才更缺乏。在对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评估中发现,很多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工作人员极少,无法通过轮换工作时间参与专业岗位培训,团队专业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全市200多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拥有文化艺术专业人员的比例极低,很难从专业视角组织策划文化活动、指导社区艺术团队、甄选文化配送产品等。二是受限于编制、职称等因素,工作队伍极不稳定。除少数镇一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保留了原文化站极少量的人员编制外,中心城区和大部分郊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都没有人员编制,场馆服务基本由社工承担。此外,街镇一级文化活动中心没有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从业社工的职级评定通道也很难延伸,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职业发展。
建议: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吸纳和稳定人才队伍提供政策支持。增设或恢复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少量编制,给予相关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的资格,不论什么身份,只要持续在基层文化岗位耕耘,即可参与职称评定,并与薪资挂钩,以此吸引更多文艺专业人才参与基层文化建设,提高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服务品质。
三、做好历史文化村镇的特质挖掘和保护展示
上海历史文化村镇涵盖了江南水乡市镇的各种类型,其中浦东地区盐业地貌和村镇是江南水乡市镇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独有的地理环境,这些村镇在保有江南韵味的同时,体现出海洋文化的特质。比如,浦东地区曾因引盐卤和运卤,开挖出不少或是平行或是串联的河道,至今仍保留一些与晒盐相关的“团”“灶”“灶港”等地名。在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浦东大开发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浦东历史上以盐业为中心的水系、路网、地名等要素的历史背景与演化逻辑,新规划的水系、道路均采用新的命名体系,历史文化痕迹被抹去,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的联系被削弱。
建议: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村镇的文化特质,加强整体价值阐释与展示。对于浦东南片区(原南汇区)及松江、青浦、嘉定、金山、奉贤等郊野,仍保留老的水系、道路、地名、村镇的区域,做好多类型历史文化资源的普查工作。以历史文化村镇为中心,选择周边自然环境完好、历史遗存完整的典型区域,深入挖掘自然环境与人文空间的历史共生关系,在文化景观整体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建设,建立保护开发示范区,推动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加强对历史演进、空间演变、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以及对历史人文底蕴的深入发掘,在历史文化村镇中形成“点-线-面”的价值阐释系统。
(市政协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