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邮轮产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上海航运功能升级
农工党党员,上海市交通委港监处副处长潘彬;九三学社社员,中船邮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营管理部副主任李芳;九三学社社员,上海海事大学副教授、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政法所副所长林江反映,近几年,受多重因素影响,邮轮产业发展面临困境,主要问题有:一是邮轮港口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不足。上海乃至国内最大的邮轮母港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收入的80%来自港务费,对辐射区域的消费带动功能尚未充分发挥,仍停留在“过路经济”阶段。二是受限于区位和收益管理等因素,从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始发的国际邮轮航线较为单一。三是邮轮建造刚刚起步,供应链配套跟不上,存在本地化水平低的缺陷。
根据上海社科院发布的《邮轮对中国的经济贡献研究报告》,在邮轮行业全面复苏后,预计2035年邮轮产业对中国的经济贡献将达到2473亿元,贡献新增就业岗位27.4万,恢复邮轮产业将极大推动上海的经济复苏。由此,建议:
一、增强邮轮港口辐射功能。国外邮轮港口的开发进程中,邮轮公司往往是重要的投资主体,在此前提下,邮轮港口的建设能更好地服务于邮轮公司,邮轮公司也为港口的盈利带来保障。建议上海加快转型,改变政府主导的运营模式,促进邮轮旅游、商旅、文化、体育等产业相结合,走港城融合发展之路。把上海港建设成集客运中心、商业、休闲娱乐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母港综合体,形成以邮轮为中心的高端水岸经济模式,形成“船、港、城、游、购、娱”一体化联动管理,构建港城融合的高端旅游服务生态圈。充分挖掘邮轮元素,结合港口、滨江建设区域的文旅资源,开发邮轮酒店、邮轮住宅、邮轮图书馆、邮轮商业综合体等多种业态,策划江上音乐喷泉秀、海派实景演出等主题活动,在港口周边开展短线游,进一步拉动消费。
二、丰富始发港邮轮航线。充分利用我国沿海地区邮轮港口城市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特色,串联国内邮轮港口,创新开发国内游航线。中资邮轮应在上海邮轮母港确立后,大力开发中国沿海航线,可尝试开辟辽东半岛岛屿群、山东半岛岛屿群、浙闽沿海岛屿群、华南沿海海岛群、海南岛航线等。通过减免国际邮轮吨税、降低收费标准、与其它国际邮轮港签订互惠协议、扩大入境免签适用范围等方式,吸引外籍邮轮停靠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开辟访问港航线。积极争取中央政策开发公海游产业模式,制定试点办法,允许满足一定条件的中资方便旗邮轮开辟公海游航线,并对邮轮公海游服务作出规范,加强监管。
三、为邮轮产业发展补链强链。建造方面,积极与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总体布局对接,推动建设大型邮轮工程研究中心,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邮轮基础技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把握前沿科技,深化数字孪生、低轨道卫星、海洋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实船应用示范,研制新一代低碳、智慧、安全的科技邮轮。通过上海市战略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支持,进行大型邮轮自主船型设计技术提升。运营方面,依托港口信息化及区域专业公司,自主集成开发邮轮运营管理系统,涵盖船供、船员、客房、餐饮、产品管理等各种功能,积极探索邮轮产业与养老健康、海洋开发、水上交通、海上风电等业态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供应链方面,做强做实邮轮产业园,引进国内外邮轮配套设备制造企业,推动邮轮供应链本土化,加快推动邮轮复航试点,探索建立油、水、食品、免税等供应链体系,打入高端邮轮供应商名录。
(九三学社市委、农工党市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