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信为底气,讲述中国文化故事——访市政协常委、文化艺术界召集人、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监事长滕俊杰
图为滕俊杰在3D全景声京剧电影《贞观盛事》拍摄现场与演员交流
站上世界舞台讲述中国故事
2019年5月6日,在联合国维也纳总部,滕俊杰接受了“联合国中文日”首位“文化大使”的证书和铜牌。“文化大使”称号的授予,也是“联合国中文日”9年来的第一次,以表彰滕俊杰在联合国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的突出贡献。
2010年,联合国新闻部宣布启动“联合国语文日”。这一新倡议的提出旨在庆贺多种语文的使用和文化多样性,并促进六种官方语文在联合国的平等使用。其中,新闻部将“中文日”定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之“谷雨”,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
联合时报:这些年,您在联合国的舞台上传播中国文化,都做了哪些事?
滕俊杰:早在2005年,我就受邀赴联合国纽约总部,策划、制作联合国成立60周年纪念项目;我也曾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拍摄、制作了系列纪录片。此外,我还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担任连续上演的《守望家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演出》的导演。
2018年,我接受了一项重要任务——担任维也纳联合国总部年度“中文日”总导演,这是一次集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机会。我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团队一起策划组织,举办了以“新时代·新上海——见证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暨上海影视文化经典走进联合国”为主题的大型年度“中文日”活动周,为国际友人送上了“中国十大系列文化项目”,在内容、规模、效果等方面都创下了“中文日”有史以来之最。
联合时报:中国文化传播的“远程作战”,您是如何做到运筹帷幄的?
滕俊杰:这次“联合国中文日”活动,一开始我心里也会有一系列的问号:如何将中国故事这个最大的文化变量化作向世界表达中国的最大文化增量,从而打动各国见多识广的外交官?面对语言、文字、宗教、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等的不同,如何创新筹划?如何从文明互鉴的角度,与各种文化美美与共地交流?
我夜以继日认真梳理自己30多年来在各个国家从事的系列文化外交项目,以求得创意顿悟的灵光乍现。最后,我默默地写下了四个“以”,即:以中华文化立体展示为主干,以中国改革开放40年和平发展成就为硬核,以今天中国人崭新的精神容颜为图谱,以东方美学、和谐互动为姿态。具体归纳为三个“接”,即五千年文明与当代中国有机链接,经典精品与多元时尚效应对接,真实视听与体验互动无缝衔接。我希望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求得各国外交官们在与中国文化多轮次接触的最大公约数中,享受到更多可感可知、有兴有趣的隽永内容。
联合时报:您觉得对外文化输出,最重要的“武器”是什么?
滕俊杰:在中国当今的跨文化交流中,要打动对方,内容品质绝对是第一位的。真正有品质、有水准的文化内容,西方人是认的、是充满兴趣的。由此,这涉及我们交流的内容质量、艺术水准必须达标,涉及选择、表现力和成熟度。
同时,我们还要特别关注对方的理解力。理解比礼节性的鼓掌更有意义。多少次,我们在“走出去”时,人家会给到一些掌声,但是,感受得到这类掌声只是出于礼貌,这对今天的中国已经毫无意义。必须要用真正的艺术去赢得西方受众的心。
联合时报:对于“联合国中文日”首位“文化大使”这个身份,您是如何理解的?
滕俊杰:领受这份命名,是个颇为特别的殊荣,它是我人生中第一个正式的“大使”称号。我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就是要做“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中国创新的实践者”。
在联合国的大平台上,我和上海广播电视台团队会继续努力,将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和新中国伟大成就方面的创意做得更新颖,将今日中国的全球影响力做得更广泛、更暖心。
注入科技元素激活京剧对外传播力
2017年,美国洛杉矶、杜比剧院里,正在上映中国首部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细腻动人的唱念做打;层层叠叠的空间山峦,时时互动的出屏瞬间;声音丰富、画面惊艳,海外观众情不自禁与角色的情绪同起伏。这是滕俊杰首部全景声3D京剧电影,在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受邀上映,创下纪录,如今该影片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1分。此后,他又执导了《萧何月下追韩信》《曹操与杨修》等多部优秀的3D京剧电影。
近年来,“国家京剧电影工程”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张新名片。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上,滕俊杰的秘诀就是创新与坚持。
联合时报:用电影的方式来展现京剧国粹,您是如何考虑的?
滕俊杰:这条路并不好走,我也算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吧。京剧有200多年的历史,博大精深,就艺术本身来说,是炉火纯青的。但毋庸讳言,现在人们对京剧的关注度在日益减弱。我一直认为,痛点在哪里,发力点就应该在哪里,创新也就应该在哪里。没有创新就没有突破。《霸王别姬》拍摄前,上海的创作团队曾进行过一次调查,发现如果纯粹将“霸王别姬”从舞台上搬到银幕上,根本无法吸引年轻观众,但如果注入高科技等新鲜元素,就会大大增强它的艺术感和吸引力,因此决定拍摄3D京剧电影。而事实证明,正是这种融合电影新技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吸引了国际影人,这也许可以给中国文化整体走出去带来某些启示。
联合时报:您是如何在电影和京剧之间找到结合点的?
滕俊杰:“京剧电影”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其核心是展示好国粹京剧之本质。京剧的传承和弘扬既要有热情,更要找到新的杠杆,从而真正撬动传播力、影响力,放大国粹的艺术美感和抵达率。于是我下决心:采用现场实拍3D、用发明不到两年的全景声技术来导演、制作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以达到最佳的视觉、听觉效果,观众可以尽享沉浸式的情景体验、情感互动。
京剧不可以被颠覆,但可以被激活。我始终坚持八个字:京剧为本,电影为用。京剧核心的东西充分保留、放大效果,但是要按照电影的逻辑和节奏进行再创作,把一些不必要的过场和繁复的东西进行精简。京剧的特点是虚拟的,而电影是写实的,这两者虽然矛盾,但我认为,虚实之间可以做转换,电影也能展现京剧的美妙。
联合时报:您认为,电影能够让京剧真正走向世界吗?
滕俊杰:让京剧走进年轻人心中,走向世界,关键是要把自己的故事讲好,用现在最新的技术手段表达好,电影只是其中一种方式而已。
有美国人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表述《霸王别姬》的故事。我说,这是你们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的一个版本,主人公带点斯巴达克式的悲壮,发生在2000多年前。人们从来都是崇拜英雄,往往容易忘记失败的人,所谓成王败寇,但在中国有一个例外,他就是项羽。这样,外国人就懂了。美国人能够完全理解这部电影里的爱情、英雄主义,还有骄兵必败的道理。
我这几年不遗余力制作、推广3D全景声京剧电影,为了产生更好的传播效应,让大家产生更多“立体感受”,我们和上海京剧院一起将京剧舞台表演、京剧讲座、电影放映结合起来,联袂立体地推动文化“走出去”“走进去”。2017年9月,上海京剧院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连演14场《霸王别姬》,同名电影在纽约连映3天。京剧艺术家们还到普林斯顿大学开讲座、现场表演。美国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大学校园里还掀起了中国京剧热潮。从2018年至今,每年暑假普林斯顿大学都会有20多位“学霸”自费来到上海京剧院学习中国京剧3周,交流仍在持续深入。
以文化为灵魂打造魅力之城
2010年,滕俊杰迎来了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亮相”:上海世博会的开闭幕式;2019年,他被聘为“2019——2020年度联合国城市推广大使”,并出席在叶卡捷琳堡召开的联合国“世界城市日”第六届全球大会,发表“城市的使命”主旨演讲,分享了上海城市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同时,滕俊杰执导的8K全景声电影长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应邀在活动上举行俄罗斯首映礼。
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正通过“世界城市日”从上海延伸至世界各地。随着其影响力的持续扩大,也给世界各地带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验和成果。而对滕俊杰来说,新的征程已经开启。
联合时报:作为上海世博会的参与者之一,您对上海城市发展有什么看法?
滕俊杰:世博会结束了,但是城市的命题远远没有结束。如何建设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如何在保留城市共性的同时,寻找属于不同城市独有的个性,仍是值得人们探索的方向。我对于城市化未来有许多期待,城市可以更加宜居,可以摆脱钢筋水泥。人和人之间不是冷冰冰的、商业的存在,应该拥有顺畅的沟通环境。上海要在文化的创造性、传承性和国际交往性上发力,打造一座与国际交融并汇的魅力之城。悠久而璀璨的中华文化就是我们的底气,我们有这个能力,更有这个信心。
联合时报:您觉得如何在公共外交过程中展现我们的文化自信?
滕俊杰:我认为,要敢于提出自己的主张。2015年,我担任当年度世界劳伦斯体育颁奖典礼总导演。作为总导演,我是有自己的文化标准和主张的,有些直接冲撞了他们的惯例。比如节目主持人的人选,以往除了他们指定的一位西方有影响力的演员外,绝对不允许有其他人参与。我则提出增加一位双语皆通的中方主持人。我还坚决要求调整表演节目的比例,增加乒乓球表演、廖昌永与刘翔的两重唱以及黄豆豆的时尚武术、意韵舞蹈等。起先,对方一直说不可能。我告诉他们:你们来中国,为的不就是让中国人了解吗,只有一个外国主持人,绝大多数中国人听不懂英语,传播将大打折扣。最终,他们认可了我的主张,中国内容的表达为整个盛典加分,获得了国内外一致好评。
长期以来,我们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时往往是免费邀请别人来欣赏。统统免费未免过于慷慨,而付费买票恰恰能养成一种尊重,让中国艺术更有地位。西方不少观众认为,敢于商业展示的才是真正的好作品。上海歌舞团的《朱鹮》在美国演出5场,在日本演出89场,都是售票演出的,同样盛况空前。买票来欣赏的都是对中国文化怀有认真期待的、对中国文化怀有尊重的观众,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文化“走出去”要有周密的计划和掌控力。在跨文化交流中,面对错综复杂、各不相同的国度、国情,做好预案、做足预案至关重要。
需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2019年11月26日,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上海市政协联合主办的“文化自信和公共外交”对话会在市政协举行,滕俊杰在会上亮出鲜明的观点:文化不仅需要“走出去”,更需要“走进去”,即走进对方的主流人群、主流场所、主流媒体。
联合时报:您如何看待当下的文化外交?文化如何“走进去”?
滕俊杰:文化外交是人类精神财富的共享、陌生群体情感的融通、缤纷才华的展示、和平意愿的表达。在长期的文化外宣工作中,我深刻感受到,文化外交能够为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理念,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起到特殊的作用。文化“走进去”,一方面要注重品质,要用真正的艺术去赢得西方受众的心。要严防另一种情况,即用随意的、低端的内容去“碰瓷”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样的情况虽然不多,但在一些地方还是有的,必须要设立艺术门槛。为了向世界进一步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2010年7月13日晚,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之后,我们在纽约中央公园举行了一场约5万观众参加的音乐会,通过精心组织和安排,这场音乐会由上海交响乐团和纽约爱乐乐团共同演出。这场品质卓越的音乐会在当地引起轰动,引发了世界主流媒体的争相报道。
联合时报: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您还有哪些感悟?
滕俊杰:在筹备第八届联合国“中文日”活动过程中,我强烈地觉得“中文日”要有深层次拓展,举办一场高水准的中华文化讲座,用生动、准确的演讲及互动演示,为中国故事、中国艺术赋能,使其入脑入心,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前7届“中文日”中并没有这项内容,地点选在哪里成了难题。
记得当时让我考察了好几个楼层的多个会议室,我都不满意。于是,我就在数幢大楼里持续不断地找,陪同人员问我在找什么?我说找最典型、最重要的一个会议室,就是电视国际新闻中常能看到的重大表决时的那个会议厅。我的理由很充分:这个“联合国会议室”是中国国粹京剧大型讲座首选之地,尚长荣、陈少云、史依弘这些中国之最的大艺术家配得上这个格;中国当代服饰的杰出代表之一——上海海派旗袍的文化价值也同理。最终,我的这一设想被联合国方面正式批准。有关人员说:“以前我们不敢这样想,您一来,怎么越搞越大,而且都搞定了。”我一听,马上纠正:“非我本事,是‘中文日’的重要性使然,是真正的中国文化经典价值所致。”
我特别感到,讲好中国故事,表达好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是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国文化有着灿烂的“过去完成式”,更有生机勃勃的“现在进行时”,只是目前在世界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还远远不足。如何让国家公共外交这个外宣最大的变量,变成向世界有效表达当今中国最大的增量,我们需要携起手来,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