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的温度和患者的感受,都是头等大事——记上海市政协委员李贤华
上海市政协委员李贤华
人流不息的瑞金医院门诊大堂,一架纯白色三角钢琴立在中央,《蓝色多瑙河》的旋律从弹奏者的指尖流出,让往来的人感受到一份慰藉……
“门诊不应该是冷冰冰的,我们希望患者走进瑞金不要感到害怕。”今年,是上海市政协委员李贤华坚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这个岗位上的第9个年头。关注门诊的温度和患者的感受,提升医疗服务品质,始终是她的头等大事。
养成“网红门诊”
李贤华的办公室,就在瑞金医院门诊大楼的多学科会诊(MDT)中心里。多学科会诊,是瑞金医院2007年创设的诊疗模式,历经多年的完善与创新,今年又添了一位特殊的“新成员”:甲状腺多学科诊治中心。
瑞金医院共有106组MDT门诊,每年服务2万多名疑难疾病患者。但甲状腺多学科诊治中心,与其他MDT门诊有所不同。“它是单列出来的MDT门诊,有独立的空间和更有针对性的诊疗服务。”提到这位“成员”,李贤华打开了话匣子。
近年来,甲状腺疾病的发生率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前来瑞金求医的甲状腺疾病患者数量庞大,医生却相对较少,诊疗接诊能力有限,一度成为瑞金医院最难约上号的专科。“普通门诊已无法满足数量众多的甲状腺疾病患者的就诊需求,我们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为甲状腺患者提供全链条的诊疗服务。”李贤华为此积极呼吁。
今年2月5日,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甲状腺多学科诊治中心在门诊2楼正式“扎根”。“这个区域之前是块空地,在我眼中,它就像茫茫人海中被遗落的一只贝壳。”在李贤华的巧思之下,该中心以海洋蓝色为主调,地面和墙壁的波浪图案,给人一种轻盈灵动的感觉。场地不大,但“五脏俱全”:诊间、超声、病理分析、抽血等一站式诊疗,充分利用空间的同时也让患者移动最小化。
依托医院强大的各专科实力和多学科诊疗的丰富经验,甲状腺疾病患者在中心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诊疗速度——确诊周期从原来的2个月缩短至2天内,需要住院的患者从开卡到入院的平均等候时间也从原来的3个月缩短至3.2天。这样的高效率让患者趋之若鹜,甲状腺多学科诊治中心成了新一代的“网红门诊”。
然而,这也给门诊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甲状腺疾病患者那么多,谁来管?诊疗节点如此复杂,谁来记?治疗后评估随访那么重要,谁来提醒?
“只靠人力根本忙不过来,必须得上点‘科技手段’。”李贤华与同事们积极采用数字化技术,建立了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全周期主动诊程管理新模式——全程由专管护士按“一人一案”方式,通过5G+物联网数智化平台管理,做到“有人管、有人记、按时来、快复诊”。这样一来,人工成本大大降低,病人也能“少操心”,医院在便民就医方面跨出了一大步。
升级转诊体验
分级诊疗,是让优质医疗资源用在刀刃上的重要手段。但如何做到让市民愿意、放心地在“家门口”卫生服务机构看病?多年来,上海不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引导患者下沉就医,瑞金医院作为领跑者在这条道路上持续探索。
“今年我感受最明显的是市级医院专家资源全方位下沉社区,社区的家庭医生能够在社区卫生中心的诊间电脑上直接帮助签约居民约到市级医院的专家号。”李贤华介绍说,今年4月,上海市卫健委试点二三级医院专家号源下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月,号源全量下沉。
随着号源下沉,分级诊疗变得更加便捷,越来越多的社区患者更愿意接受分级诊疗的看病模式,市级医院接待社区转诊患者逐渐增多。作为上海市门诊质控中心主任,李贤华积极推动提升市级医院接待社区转诊患者的服务专业度与温度,并推进在瑞金门诊的同步实践。
经反复调研,瑞金医院针对社区转诊患者接待工作做了升级:第一,把专家号的预约周期提前5天给到社区卫生中心的医生,方便家庭医生为患者早预约;第二,每个专家号锁定2个号源专门对口给社区,方便社区患者尽快就医;第三,社区转诊患者享受“三优先”,即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
“今年瑞金医院接诊的新增社区签约居民人数是过去7年的总和。”在一系列辅助社区签约居民转诊的配套措施之下,李贤华看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
患者转诊需求量增加,问题也随之而来。“转诊遇到最多的问题,一是社区医生不了解瑞金医院的专家,有时为患者转诊时不知道要约哪位专家;二是患者来到医院之后,碰到转诊问题不知道该问谁。”面对这些难题,李贤华努力牵线搭桥。
线上,建立工作群。李贤华带领同事开设了一个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瑞金医院无缝对接的24小时窗口,除了交流转诊时遇到的问题,瑞金医院门诊办公室每月都定时编制专家门诊、专长信息,在工作群及时发布,并时时对接社区的各类问题,为社区签约居民转诊保驾护航。线下,建立社区患者转诊服务点。在李贤华的建议下,门诊大楼里面设定了数个转诊服务点,帮助解决患者在转诊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困难。
李贤华深知,改善患者门诊就医体验,不单单要用看得见的细节温暖患者,更要从实干出发,把便民、惠民落到实处。
立足“一线”建言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恶性肿瘤疾病已逐步转变成慢性病,需要长期随访治疗和全病程管理。李贤华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就诊过程中为肿瘤患者减轻负担。
“大量肿瘤患者集中在市级医院,患者面临等候时间长及治疗费用高昂的问题,而市级医院也面临药费占比高、医疗资源无法高效利用的问题。”来自一线的问题瓶颈,让李贤华把肿瘤患者“急难愁盼”变成了笔下的提案建言。
今年年初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李贤华作为第一提案人提交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肿瘤患者治疗费用医保支付政策的提案”和“关于进一步优化肿瘤患者治疗便捷性和连续性的提案”,这两件为肿瘤患者“量身定制”的提案直击“痛点”。提案提出在上海建立肿瘤药物治疗分级网络,以及市级医院与各区域内医疗机构点对点互通的肿瘤患者病案管理信息系统等建议。她还建议医保对肿瘤治疗的同一药物和治疗,不再区分门诊和住院,报销比例相同,并将TOMO等治疗费用纳入“沪惠保”保障范围等。
针对这两件提案,市卫健委、市医保局迅速响应,陆续在4月、5月办结答复,医保的有关政策也在7月1日起实行。看到自己的提案落地,尤其是在门诊听到肿瘤患者感叹“看病速度快了”“治疗费可以报销了”的时候,李贤华体会到了作为政协委员的一种履职“价值感”。
“担任政协委员的这些年里,视野广了,站位高了,思考问题也就深了。”李贤华常常把自己在政协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其他委员的履职经验,带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这能使我更加设身处地地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真正贴近民生的建言”。
这些年来,李贤华提交的众多提案都与医疗领域相关,不少建言被采纳落实,诸如使用电子医保卡进行医疗就诊、实现医疗记录的无纸化脱册管理、开设互联网门诊及推行分级诊疗制度等。“这些成果,是多方声音汇聚与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的心愿很简单,就是希望病人在求医过程中不要太难,我们有责任多帮一帮他们。”李贤华希望继续通过政协平台,发出更多来自一线的声音,有效推动门诊服务的改革与发展,让患者的就医体验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