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法官的理性与情怀——记上海市政协常委、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陈昶
第一次看到“陈昶”这个名字的人,十有八九会被“昶”字难住。陈昶喜欢这样跟别人解释这个字:“昶,跟宽敞的‘敞’同音;意思也像,就是敞亮,舒畅。”
人如其名。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已过知天命之年的陈昶,一直是个“敞亮人”——理性而不刻板,随性而不散漫。在陈昶身上,公务人员的务实与理性,知识分子的通达与情怀,形成了一种奇特而完美的和谐。
“要有吃苦的精神”
陈昶3岁那年,曾拍过这样一张照片:小小的他,身着深色长衣,正襟危坐,一脸严肃。父亲开玩笑说,这小小的年纪,怎么看着像个法官。
若干年后,陈昶填报高考志愿,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上海财经大学,金融专业;一个是华东政法大学,法律专业。父亲想起了陈昶的那张照片。“你小时候就像个法官,就填法律专业吧。”
就这样,陈昶从浙江象山那个小县城,来到了繁华的大上海。
此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80年代”的中国,百废俱兴、生机勃勃,是很多人眼中的“纯真年代”。而“80年代”的大学校园,更是“纯真年代”里最富朝气、最富创造力的“象牙塔”。在这里,陈昶不仅学习了法律条文、培养了“法的精神”,还跟当时的许多年轻人一样,迷上了诗歌与哲学。
最令他着迷的,是那些思想深邃的大哲学家,如柏拉图、黑格尔、休谟、叔本华、尼采、康德……即便多年之后,对于这些风格各异的哲学家的思想,陈昶依然信手拈来。
这其中,他最欣赏的是尼采和康德。“尼采的浪漫主义如同一杯香醇的烈酒,康德的理性主义则像一杯令人开悟的清茶。两人风格迥异,但对我来说,都如醍醐灌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路径,对陈昶此后的职业生涯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他时常会表现出法制理性与人文情怀兼具的“混合”特征。
这从他1990年大学毕业时的论文中就可见一斑——他的论文主题是:安乐死合法化。
毕业后,陈昶服从分配回到家乡象山县城,做了一名基层检察院的助理检察员,第一个岗位就是反贪部门。从校园书斋到广阔天地,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陈昶,需要面对的是走街串巷的调查,汗牛充栋的卷宗,以及“熟人社会”里无处不在的“人情网络”。他得重新适应这个现实社会。
陈昶用了4年时间,完成了从一名大学生到成熟司法工作者的转变。但说起他4年里最大的收获,他讲出的仍是一个“形而上”的感悟:“人要吃得起苦”。
因为“吃得起苦”,4年后,一心要闯荡更广阔天地的陈昶,考取中山大学经济法专业研究生。在广东这块改革开放的热土上,“吃得起苦”的陈昶没有像同学们那样找机会赚取唾手可得的金钱,而是再次埋头书斋,又用整整3年的时间,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愈加充盈而丰富。
“要有驾驭的能力”
1997年,陈昶研究生毕业,应聘进入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正式开始了他心仪已久的法官生涯。
一位曾参加过陈昶庭审的律师,在多年后对陈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见过那么多法官,还没有哪一位拥有您那样的庭审驾驭能力。”对于所谓“庭审驾驭能力”的评价,陈昶自信地表示接受。“我开庭一般不超过一个半小时。如果用4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简洁,明晰。”
自信的背后,是十余年的积累与历练。
陈昶加入浦东新区法院时,正是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如火如荼之际。不但案件多,而且新型案件多、首例案件多、复杂案件多。这对任何一个法官都是极大的考验,何况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
好在,“吃得起苦”的陈昶不但专业知识过硬,更有对司法工作的冲劲与执着。不知熬过多少个通宵达旦,不知翻阅了多少中外文资料,不知经历了多少冥思苦想,全国首例证券虚假陈述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出台后的首例票据案……都在他手中顺利完成。
法官审理案件,一手托两方,难免会“得罪人”。但在浦东新区法院12年,从经济庭到金融庭,陈昶审理案件数百起,没有收到过一个投诉或举报。显然,没有一点真实本领,是绝对做不到的。
而他的“真实本领”,在数年之后得到进一步认可。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后期,国有企业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浮出水面,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司法有关。作为国有企业主管部门,上海市国资委迫切需要一位既懂法律、又熟悉经济的资深人士,在政策法规方面出一把力。
陈昶就是在这个时候离开浦东新区法院,就任上海市国资委政策法规处处长的。从庭审一线到经济管理岗位是一个跨越,但陈昶很快便理顺了自己的思路:“其实就是从‘不能如何做’,到‘如何做可以’。”
“思路清爽”的陈昶,在新的岗位上同样展现出“驾驭能力”:在此后十年的时间里,他主持或参与了大量地方性国资国企法律法规的出台,其中包括影响巨大的“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他还带领同事积极推动、有力指导国企法治建设,并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系统梳理整编,为相关领域法律法规的完善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要有系统的思维”
2018年1月25日,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陈昶代表市工商联作题为“关于进一步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的建议”的发言,为上海市改善营商环境出谋划策。这篇发言在会上广受好评,市委书记李强也在随后的讲话中予以点名肯定。
这是时任市工商联副主席的陈昶,第一次站上市政协全会的大舞台。
2017年,陈昶从市国资委调到市工商联任职。面对又一次“跨界”,陈昶依然“思路清爽”:“这是从监管转变为服务。”一直与国有企业打交道的陈昶,很快发现民营企业的“刚需”——“民营企业的发展,的确需要工商联这样一个组织,呼吁、呐喊。”
关于“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的建议,就是陈昶和工商联的同仁们一起,精心打磨的一份“为民营企业呐喊”的建言。
“感觉完全不同!”如今,回忆起在工商联的两年,陈昶依然感慨。“这是一个更加综合的平台。除了服务企业,还有参政议政,还有扶贫帮困。在这里,我的视野可以更加广阔,思考问题也可以更加系统化。”
正是这种系统思维,帮助他参与的“关于继续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发挥作用的建议”“关于降低制造业企业产品进超市、入网络渠道成本的提案”获全国工商联政协团体提案一等奖;也是这种系统思维,为他此后在市高院的工作奠定了基调。
2019年年底调任市高院副院长后,陈昶分管民事庭、研究室和信息中心。对这3部分工作内容,在系统思考之后,他都有了自己的理念:民事庭审判以婚姻、家庭等案件为主,要有“江山就是人民”的政治高度;研究室主要任务是法院司法改革,要定位于努力打造“人民信赖”的法院;法院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的“高大上”,要从“公平与效率兼顾”的角度,推动全过程网上办案、推动智慧法院建设。
高远宏阔的理想信念与理性务实的工作作风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大学毕业30年之后,陈昶身上的这种职业风范,开始体现得淋漓尽致。
8月当选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后,陈昶想到了通过学习前辈的事迹和精神“培养自己与民革的感情”,也想到了如何发挥民革社会法制优势,作出一些实实在在的成绩。“我会为自己在民革的工作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路径,然后将持之以恒地践行下去,为自己民革党员的身份,增添一些应有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