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认真了,别人才会对你认真”——访在沪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
2019年4月,曹阿民(左三)在安徽铜陵市铜化集团考察调研长江沿岸线重化产业转型升级
平时,上海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给人的第一印象,永远都是彬彬有礼、和和气气,丝毫没有架子。然而,到了政协舞台上,在沪全国政协委员曹阿民在履行委员职责的时候,就没那么“和气”了,无论是会场发言,还是撰写建言,他都一针见血、直击痛点,从不“蜻蜓点水”。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必须要讲真话、建诤言。”近日,在上海科学院的办公室内,曹阿民委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目前,他主要从事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方面的研究,对这两大领域,他有不少思考和见解。
产业发展莫“喜新厌旧”
聊起产业发展,曹阿民回想起他在国外的两次经历。
第一次是1996年。那时,曹阿民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攻读工学博士。一天,他们去参观一家胶卷公司。当时,正值胶片相机风靡全球,柯达公司等影像巨头发展如日中天,占据着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人们普遍认为,传统胶卷市场前途无量。不料,在参观过程中,一名日方业内人士说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观点:未来全球数码市场将持续高速增长,10年之内,越来越多的数码相机将取代胶片相机!“当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震惊,产业转型的速度之快,超乎了我们的想象。时间证明,对方的预判非常准确。”曹阿民回忆说,新产业对旧产业的冲击以及对原有经济结构的冲击,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二次是2019年。曹阿民到东京访问。与20多年前相比,站在街头看东京这座城市的外观,并未发生很大的变化。然而,这座城市的经济“内核”已经明显改变:新兴产业飞速发展改变。在这座高度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中,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差异化,不会让人有“千篇一律”之感;“新”与“旧”的深度融合、和谐共生,令人感叹不已。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一部分传统产业被新兴产业所取代,一部分传统产业则走出了一条新路,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这是曹阿民两次访日经历的所见所闻所感。
近年来,我国经济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着力推动新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新、旧互补,虚、实结合”。也有人片面地认为,传统产业已经过时,因此要大力投资发展新经济和新产业。比如,一些地方鼓励发展车联网,却对传统汽车工业歧视、轻慢;强调发展人工智能,却对基础工业敬而远之。
“有一种观点认为,‘新产业’就代表着先进,‘旧产业’就代表着落后。这其实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新’等同于‘好’、把‘旧’等同于‘不好’。”曹阿民认为,在新时代,一部分传统产业也会不断孕育新能量、呈现新面貌,为新产业服务。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产业实现“新”“旧”融合,才会更有生命力、竞争力。反之,如果都去发展新兴产业,放弃传统产业,没有了底层技术作为支撑,所谓的“智造”就成了难以搭建的空中楼阁。
“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一方面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发展新兴经济,另一方面对于传统产业,不能简单地一关了之。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使其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曹阿民表示,当下要破解新旧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痛点问题,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以此实现产业平稳发展,避免出现波动式发展。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产业发展都会走过一条相似的“由快到慢”的曲线,从一开始的极速上升,到后期的一步一个脚印“艰难爬坡”。“产业融合发展是有时间周期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必过于心急。”曹阿民说:“现在我们还在追赶别人,与其频频回看走在后面的人,不如目视前方,看看即将登顶的人如何迈开步伐,这更有意义。”
基础研究应避免功利化
翻开曹阿民的履历表,会发现许多闪光点——29岁获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35岁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38岁获中国科学院-拜耳青年科学家奖,40岁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42岁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作为一名科技精英,曹阿民数十年如一日,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这既让他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和赞誉,也让他对扎实推进科研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
2013年,曹阿民调任上海科学院副院长,从事科技管理工作,这让他可以立足更高层面“把脉”科技工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推进基础研究,要重点关注几个方面的问题。
“基础研究要避免过于功利化。”他表示,基础研究应有长期稳定投入作为保障。并且,研究队伍的规模应适当。但如果短期队伍扩张过快,资源投入跟不上,就会造成各方一哄而上、过度竞争,从而拉低行业总体水平,导致行业生态恶化,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场面热闹、成果难出”。他认为,开展基础研究,应该通过稳定投入,构建收入稳定的长效机制,让一部分有特长、有情怀、有志向的科研人员专门去做,通过时间积累,扎扎实实地做出成果。
“现阶段基础研究的方向要把准。”曹阿民提出,由于基本国情不同,发达国家开展基础研究的理念未必适用于我国。发达国家资金相对宽裕,因此开展基础研究可以“仰望星空、自由探索”。相比之下,我国正在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现阶段我国开展的基础研究,应是由重大使命和任务所驱动的、结合现实需求的研究。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相关标准,作为衡量基础研究工作成果的标尺,以此作为“指挥棒”,吸引更多科技人才参与进来。
“要加强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诚信建设,坚决杜绝学术造假、抄袭、剽窃等现象的发生。”曹阿民说,科研诚信问题如果缺乏“硬约束”,会导致行业鱼龙混杂、行业生态恶化,造假者占便宜、老实人吃亏。同时还会产生一些衍生问题,比如行业过度监管。这会反过来进一步影响科研人员的日常工作。因此,对于造假行为,一定要“动真格”,尤其是对于典型案例,一定要及时处理、以儆效尤,从而形成威慑力。他认为,职能部门在这方面应有所作为,通过制度和措施双管齐下,打造诚信软环境,这对优化科研环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对于推动科技创新研究,曹阿民还提出了“给补贴不如多减税”的观点。在他看来,研发投入应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应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帮企业减轻负担。这样一来,可以引导企业“真投入、真研发、真产出”,同时也可避免企业为套取科研经费而搞“假研发”的现象发生。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能够加以解决,基础研究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曹阿民希望政协能更多关注这方面的问题,推动形成解决问题的共识与合力。
做政协委员要多接地气
除了专业领域之外,对于如何履行政协委员职责,曹阿民同样有自己的思考和切身体会。
从担任徐汇区人大代表,到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常委,再到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在近20年的参政议政生涯中,曹阿民始终坚持“建言要接地气、调研要下功夫”,为基层百姓发声,为职能部门出主意。
在2020年5月的全国两会上,曹阿民提交了3件提案,两件都与养老相关,其中关于失能失智老人照护问题的那件提案,引起了各方广泛关注。
为了写好这件提案,这两年,曹阿民跑了很多地方,包括上海郊区及江苏农村地区,深入基层问需问计。作为上海市民政局的特约监督员,他利用这一身份,跑了很多家敬老院开展调研。今年春节期间,在撰写提案之前,为了核对数据的准确性,了解相关政策情况,曹阿民在家里大量翻阅了民政部门的材料和出版刊物。“写提案不能拍脑袋,不能道听途说,要有依据,这样建言献策才有论据。”
在全国两会递交的提案中,曹阿民提出,失能失智老人需要更多专业化、有温度的24小时专人护理。在目前的倒金字塔型家庭成员结构下,年轻人需要上学、上班,大多数家庭只能是老年人甚至是高龄老人护理失智失能的老人。在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中,失智失能老人最需要专业康养机构进行托底性支撑。他提出,要加大对失智失能老人养老照护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研究逐步将失智失能老人纳入普惠性、专业化养老照护机构的可行性;考虑增设相关制度,方便独生子女家庭的子女在年迈父母突发疾病时请假陪同就医和照护,并推进投靠子女的城市非户籍常住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政策创新;进一步考虑失智失能老人的实际居家上门照护需求,在公共财力有余力的地区,有计划地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补贴。
“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文关怀。”他的这件养老提案,被众多媒体转载报道。
谈到自己的建言“关注热度很高”,曹阿民说这是好事,可以让更多人来关注这一民生问题。在他看来,政协委员要多接地气,走进基层,了解老百姓最真实的想法,反映他们最迫切的诉求,才能提出实实在在的建议,引起公众共鸣。政协委员还要多下功夫,把瓶颈问题研究透彻,找到真正痛点之所在,避免“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这样才能引起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
“政协委员参政建言,只有做到自己认真了,别人才会对你认真。”他说。
曹阿民已经养成了“履职习惯”。每年他都会到基层调研10多次,参加各种专题会、协商会,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司法公正、民生保障、生态环保等问题,提出意见建议。他的履职尽责得到各方认同。
“当年我刚踏上参政议政的舞台时,很是兴奋,有满满的荣誉感。后来我担任代表、委员的时间长了,倒是变得谨慎小心了。”曹阿民坦言自己的心态发生转变,主要是因为感受到了自己肩负的重要职责,因此不敢马虎、不敢懈怠,时时刻刻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