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起城市健康铜墙铁壁——记市政协委员、静安区政协副主席、区卫健委主任叶强
2019年4月,叶强(左三)率静安区政协课题组赴深圳罗湖区学习考察深化医改、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等相关工作
此刻,15楼办公室的窗外是一派治愈系的风景,南北高架车水马龙,高楼矮屋错落排列,街边绿化郁郁葱葱。叶强站在这里,看过2019年的冬天、2020年的春天,以及正在到来的夏天。在这过去的100多天里,时间加诸在他身上的,好像只有褪去的棉衣、眼里增多的红血丝和加深的黑眼圈。而放眼更为广阔的时空里,他分明看到疫情在一汪水面上砸出或大或小的水花,也看到波澜的水面如何又流向了平静。作为市政协委员、静安区政协副主席,农工党静安区委主委、市委副主委,静安区卫生健康委主任,作为一名上海人、一名政协人、一名医卫人,他深深懂得这份期待已久的平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奋战和坚守,意味着怎样的感念和心安。
为城市治愈
新冠肺炎,这场波及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它比一般疾病多了一层社会学意义,纯粹的医学努力无法完全遏制,它考验着整个社会应对系统。
叶强回忆起3个多月前,刚接到疫情防控命令时:“1月19日,上海市卫健委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我们便第一时间要求各参与防疫防控任务单位的党政领导一律不得离开上海。23日,区里成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卫健委,我是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最开始的日子,形势不明朗,所有人都高度紧张。现在这根绷紧的弦在叶强脑子里缓缓放松,像画轴一样舒展开。当时的情景,他还清楚地记得,共有1015名员工放弃原定行程,804名提前返沪。到目前为止,还有2500名医护人员坚守在防控一线。是他们白衣执甲,携行囊踏远方,肩使命赴一线,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区卫健委要负责具体指导、指挥和协调辖区内的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疫情处置。包括严格发热门诊管理,密切开展病例检测、做好人员培训、应急值守、物资储备,加强院内感染管理,积极向公众开展健康教育,做好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准备,以及严格信息报送纪律。如此繁复的任务总纲,落到每一处都是细节具体、慎之又慎的。比如,服从大局做好援助,按照上海支援武汉医疗队要求,1月31日,区里紧急组建19人的医疗分队,其中3名在当晚前往武汉金银潭医院参与救援任务,其余16人要随时待命;选派26名医务骨干,随时做好支援本市定点救治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的准备;2月21日,3名精神卫生医生赴湖北方舱医院开展心理卫生咨询服务,同时,50名闸北中心医院人员要做好赴鄂各项准备。比如,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外疫情大规模暴发,外防输入变成重点,叶强和卫健委其他同志连夜从全区82个酒店中筛选出2个作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所,并与负责人谈妥价格,之后做消毒、分区域、搞培训,前后不过一天时间。
这些工作之外,叶强个人每天下午6点半,要参加领导小组会议,统筹全区面上工作,之后还有一场指挥部会议,协调社区防控。这种状态一直到4月才改成一周开两次。除此之外,每天还要浏览学习大量的材料,他的桌上一摞又一摞厚厚码着的材料,远看像白色的墙,把伏案的叶强围在里面。正是像千千万万个叶强那样的“大白”,伸出臂膀环抱住这座城市,给她刚毅的守护和温柔的托底,他们组成超能“沪”战队,用无悔的付出标记时间的刻度,唤醒、激活被意外按下慢进键的城市。
得益于各条线的联防联控、医疗系统的专业防控、信息沟通的畅通无阻、组织体制的保障优势,以及“最谨慎、最配合”的上海市民,到3月3日起,上海已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3月24日,调整为二级响应;5月9日,又调整为三级响应,“戴口罩”变成了“带口罩”,这座城市渐渐被治愈了,这座城市的人们渐渐被治愈了。
给灾区疗伤
1988年初入工作经历上海甲肝大暴发,1998年赴湖南金石参与洪灾后救援,2003年SARS袭来,他负责无锡到松江的所有道口防疫工作。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驻扎在了都江堰大观镇,带领当时闸北区第二批对口支援医疗队帮助当地应急救援、恢复重建(重点是医疗卫生体系),指导培训以提高医疗水平。
“刚去的时候,镇卫生院刚从大灾中恢复,医技人员匮乏,仪器设备落后,没有医技项目规范和流程,也没有质控体系,人员少、时间紧,到底怎么干?一开始真没头绪。”叶强坐在15楼办公室的窗前回忆起来,“我就带着队员一处处踩点,先摸清情况嘛”。仅用了一个星期,他们就走遍了大观镇的11个村、6个大的灾民安置点、学校、敬老院、水厂……了解情况后,结合实际,叶强提议,医疗队和镇卫生院搞医疗管理“双结对”。
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叶强还挺怀念当年大家一起吃泡面、睡潮房、推汽车、装电脑、做翻译、卖力地给卫生院建特需病房、为医师讲授“X线诊断”的日子。顾不得双腿被蚊虫叮得不成样子,重建的热情、心头的热血被一个个好消息持续点燃:大观镇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恢复,检验质控制度在整个都江堰市卫生系统推广应用,镇公立卫生院7名应考医师中有6人顺利通过了执业医师技能考,实现了该院多年来零的突破,医院还在年底的全市卫生院考评中夺得第一名!这个曾因无情灾难而满目疮痍的大观镇,终于因有情援建而涅槃重生,岷江与黄浦江从此水水相连、心心相印。
不论是在医院治病救人,还是参与灾区重建;不论是在日常医疗中尽心尽力,还是在突发战役里节节胜利;不论是做医生赴一线担使命,还是进体制更宏观建系统,35年的工作经历,叶强见证更亲历着越来越多的高等级实验室,越来越发达的资讯平台,越来越方便的国内国际交通,以及越来越完备的医疗体系。前20年,他打磨出过硬的专业素养、一流的医品医德和坚毅的心理素质,实现了一个医生从内到外的成熟。转岗后,他任职于卫生系统,专业指导工作,经验观照现实,他不仅与疾病对话、与患者对话,更与社会对话。“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不管在什么岗位,都是在治愈这个社会,通过努力,能呈现给人的感觉是极为舒心的,或运行起来是极为顺畅的,这是叶强这个治愈系“暖男”的一点希望。
替医疗卫生事业把脉
治愈社会,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把脉,叶强用他的医者仁心和委员精神,筑起捍卫城市健康的铜墙铁壁。2月底,带领着团队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他,一个月没有休息,却忙里偷闲,以市政协委员的名义给市领导写了一篇社情民意信息,根据现有情况分析了我市医卫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文中他梳理道,目前医疗机构普遍对传染病不够重视、应急防控体系建设不完善的问题,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战略储备和动员明显不足,对次生灾害研判应对不足,缺乏应急预案、全社会协同和行政决策的力度。建议提交不到一周,市里就下令建设发热哨点,到目前全市已布有300个哨点,对传染病的发掘预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叶强认为这还不够,只建立哨点是远远不够的,要建立机制来应对紧急公共卫生状况。他提到,新加坡早已建立了非常成熟的公共卫生体系,此次共有884家PHPC(公共卫生防范诊所)加入了新冠肺炎防疫响应体系,从而使得新加坡的防疫工作处于“佛系”但高效的状态。好消息是:4月8日,上海发布《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提出“将上海建设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的城市之一”的发展目标。
在市政协里,叶强一直都是履职的积极分子,每年都有社情民意信息被市政协采用、获市领导批示,还多次获得优秀提案奖。在去年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大会发言中,他还提出要破解居家护理“有人喂食,无人烧饭”的困境,希望“长护险”更精准地发挥作用,引得多家媒体关注。
区级层面,又是忙里偷闲,他还以区政协副主席的身份走访了几家生产防疫物资的重点企业,给企业坚定信心,更关注他们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复市方面的诉求。作为静安农工党区委主委的他,不但自己带头建言献策,并有意识地建章立制、紧扣重点、培养骨干,鼓励更多基层支部和党员积极履职。多名党员被农工党中央授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先进个人”,党派自身也在区政协各党派报送社情民意信息中排名第一。今年疫情发生后,作为医药卫生界别的参政党,截至目前提交与疫情有关的各类信息120余篇。
转眼到了5月,每年红十字日的时候,静安区政协“洒向人间都是爱”红十字大型义诊活动又要上线了。虽然今年受疫情影响,活动将做延期,但“杏林圣手”的政协委员、“一号难求”的沪上名医,依旧让人期待。8年来,活动已经集结了上海24家三级医院、3家二级医院和7家社区医院,先后共有300多位知名专家和医生参与,惠及市民群众达20000余人次,被评为“2018年上海十佳公益项目”。作为当仁不让的项目负责人,叶强还打算把爱洒向更远的地方,为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送医上门,去治愈更多的人、去抚慰更远的心。
风雨过后,山河无恙。叶强希望,每一天都是被治愈的、都是舒心顺畅的。而他,将继续携着医者的深刻烙印,沉下政协人的精神底色,以更加昂扬的面貌前行。他相信,未来,上海会更好,中国会更好,世界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