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奋斗出真章——记上海市政协常委吴瑞君
今年3月8日前夕,全国妇联公布了2020年度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名单,上海市政协常委、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吴瑞君的名字在列。
授业解惑是一场躬身实践
“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是吴瑞君从教32年来始终秉持的信条。三尺讲台前,她执着于做三千桃李成才立德路上的引路人。
用亦师亦友来形容吴瑞君和学生的关系再合适不过。在教学上,她对待所带研究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因为她坚持学术不该被混沌对待;而在生活、思想上,她又会主动倾听、真切关心,故而深受学生喜爱。在她指导培养的5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中,她被亲切地称为“学业上的导师,事业和生活上的榜样”,也因此获得过华师大“师德标兵”、上海育才奖等荣誉。
吴瑞君曾在给毕业生的致辞中讲道:涵养德行,砥砺人格,是师生们共同的追求,学生们将永远烙上“社会学人”的印记,承载起“社会人”的使命,一步一步走近人生的梦想。校园时光,她和学生们一起构建富有特色、底蕴深厚、纯净心灵的精神家园,她作为师长要做到竭尽全力、无怨无悔,她也希望同学们循理想成长。
吴瑞君很喜欢泰戈尔的一句诗:“无论你走得多远,你的心总和我连在一起;无论黄昏的时候树影多长,它总是和树根连在一起。”她总觉得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亦是如此,眼前之大学,心中之远志,学者之尊严,都是师生们坚持学习源源不竭的动力。而对于她,授业解惑就是一场躬身实践,不求有所回报,但求无愧于心。
吴瑞君极其重视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教师行业亦需要后继有人,细水长流。在她的以身示范下,多位青年教师获评国家青年拔尖人才、国家“四个一批”青年人才、上海曙光人才计划等。自2016年11月担任学校文科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以来,她在工作中切实发挥示范表率作用,以高度的专业精神、专业思维、专业素养和专业方法,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谋划推进学校新文科建设发展,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师大特点的哲学社会科学,在推动学校文科科研成绩再上台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多年来,吴瑞君从未停下她在专业研究中的脚步,她在她所关注的区域人口与公共政策、国际迁移与侨务政策、海外人才、独生子女人口问题等领域,不断地更新观点,频出成果。近年来,主持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等重要纵向项目10余项,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委托的课题60余项;独立出版专著2本,合作出版教材、编著、译著8本,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或论点摘编;独立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15项,其中一等奖4项。
学术研究在很多人眼里是枯燥的工作,需要日复一日的默默坚持。而在吴瑞君眼里,这是一场蓝海里的探索,是顶层设计、政策发布的必经序章,是未来导向的现在时努力。于她而言,是一场充满动力、没有终点的奔跑。
咨政建言是一段接续航程
作为上海市人民政策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吴瑞君工作室的领军人物和首席专家,吴瑞君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持完成了50多项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项目,40多个决策咨询专报获省部级领导批示及采纳;她多次受邀参与中组部、上海市委、市政府研究室相关专题调研会,在服务长三角及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建言献策,连续3次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等奖;由于其突出的专业优势和社会影响力,她被国务院侨办、上海市委统战部、上海市人口综合调控领导小组办公室等近10个政府部门聘为决策咨询专家,为上海及全国其他地方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吴瑞君曾就优化“十四五”及更长时间本市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提出对策建议。经过深入调研,她发现区域教育配置及均衡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教育资源供给总量压力仍在,资源配置的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区域内部人口变动,居住分化,给基础教育资源空间配置带来了挑战;区域间教育投入仍然存在差距,直接影响教育资源公平配置水平等。她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增加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供给,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资源规划和协调能力,建立教育资源需求预测机制;将教育资源配置结构调整的重点,转向解决区域内部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坚持统筹规划,教育资源的配置须与上海产城融合发展的空间规划相匹配,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等。这些,都得到有关部门充分重视和采纳。
作为农工党上海市委常委,吴瑞君把不少时间预留给了党派工作。她曾作为农工党中央宣讲团成员为党员们作题为《上海人口发展新变化及其影响》的报告,从大众对人口问题的切身疑虑出发,描绘上海未来的养老模式,“接地气”的表达方式深受欢迎;她经常承接农工党市委的课题,对待课题调研,她从不马虎了事,她始终觉得没有切实的调研,就没有形成决策建议的基础,也就没有建言的底气。作为市政协常委,提交的多项政协提案获评上海市政协优秀提案,多次获农工党中央参政议政先进个人、农工党上海市委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虽未逆行也是一名抗疫者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吴瑞君积极组织并参与防疫抗疫,尽心尽力为打赢这一阻击战提供智力支持。
抗疫伊始,吴瑞君注意到,防疫物资的保障至关重要,为了确保需求,迫切需要构建多部门合作的集生产、流通、配送、监管于一体的物质保障体系。吴瑞君围绕物资保障,及时提出一系列可操作性强的具体建议。
建立防疫物资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掌握供求动态。需要在全市统筹下,由经信委牵头,联合相关物质管理部门,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相关物资信息管理系统,将物资数量、价格、分布、需求等信息集合在一起。发布实际的各类物资需求、供给,公布统一调配物资的详细去向信息。
保障防护用品生产厂商和相关上下游企业对生产的需求。为了缓解供求矛盾,保证疫情阻击战需要,一要为企业的劳动用工提供保障;二应大力补贴防护用品生产厂商和相关上下游企业,如原材料生产商、运输防疫物资的物流公司和零售商,并给予税收减免等。
依据需求优化防疫用品的分级保障。按照疫情严重程度、防疫负担、人口规模、发展趋势等,应该重点保障相关医院、医护人员、相关区域工作人员使用。对于需要防护的一般居民,实行定量配给制度,以保证其基本需求,按照居住人口进行规划、下拨;对于特别需要防护的人群,如老年人、有其他病症的人、外出要求较多人员等,在社区掌握情况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发放数量。
建立价格动态监测机制,做好防疫用品价格波动市场监测管理。统筹做好口罩、消毒液等相关物资的管理、优化体制机制,确保物资数量、质量满足疫情防控要求;对防疫用品市场价格进行监管,确保市场价格上涨幅度不至于过大,对于乘机涨价的商家要依法进行惩处;须直接掌握一定的防疫用品储备,定期投放市场,给人们预期,防止价格暴涨。
进一步加强防护用品的流通配送管理。在社区层面,完善现有的到居委会预约登记领取方式,改由电话或微信等方式预约,志愿者、社区组织等送货上门或邮箱放置等派送方式,以减少外出感染的风险;在实际物资分配中,充分利用已有民间大型物流平台提高效率,以购买服务形式购买。
吴瑞君带领团队、组织专家学者共向相关部门报送防疫抗疫决策咨询专报近300 篇,被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纳167篇,获省部级及以上领导批示54篇。其中,由她作为第一完成人撰写的专报10余篇,获得省部级及以上领导及政府部门采纳9篇。2020年12月,她被农工党上海市委授予反映涉疫信息先进个人称号。
唯有奋斗出真章——吴瑞君用她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