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之名,开启跨界人生——访上海市政协常委金江波
在上海这座城市中,有这样一个师生团队,同时为城市更新、乡村振兴而默默奉献他们的艺术创意与设计创造。传统生活中常见的老竹编、手工扇和手工织绣等,经过他们的创意创新,成为让人惊叹的艺术品。
到底是怎样的一位老师,如何带领学生一起用艺术的方式来参与城乡建设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采访了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
不断尝试新的艺术领域
人们说,敢于尝试是一种勇气。今年47岁的金江波,浙江人,曾是一名国画系学生。“按道理讲,我留校应该是要为国画专业发展继续作贡献。”可纵观金江波的履历,从传统美术专业到后来的计算机设计、数码艺术、公共艺术研究方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他一直在尝试新的艺术领域。“这是时代的变迁对我们个人的一种折射。”
为了开拓交叉学科建设的新领域,培养面向“跨专业跨学科发展”的后备师资人才,1997年,学院选拔金江波前往日本研修多媒体设计管理。回国后,金江波成为国内最早的“数码艺术研究”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之一。他开始筹备“数码艺术”专业方向的本科教学计划,并作为主任主持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际多媒体事务所”的科研工作。2000年,美术学院正式成立数码艺术系,面向社会招收学生,培养数码时代的专业人才。到了2007年,金江波为了让自己的学术发展更上一个台阶,报考了清华大学“新媒体艺术研究方向”博士生,继续深造。2012年,博士毕业后的他选择回母校从教,“我的大半人生都是在上海大学度过的。”金江波饱含感情地说。
谈起自己的成长,金江波认为这是中国时代发展使然。“那时的美术学院还在凯旋路30号。在那个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上海没有高架,更别提地铁了。我骑车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都要40分钟。”可现在,“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时代”。他拿起桌上的手机,说道:“像现在,你们年轻一代很讲究创意感。无论是手机,还是眼镜架,你们都会要求自己与众不同。更别提每个人的个性化服饰与生活方式了。”金江波感受到当今艺术发展的新机遇,表示“这是新时代对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为最早参与新媒体艺术创作与实践的艺术家之一,金江波侃侃而谈:“当下的艺术家,应该要关注现实,深入生活,为社会发展服务。在物质不富裕的时代,我们靠经典艺术的创作来引领精神塑造。但在物质极其发达的今天,艺术的外延很丰富,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创意,离不开艺术与设计的介入。我们所强调的艺术对社会的作用,体现在艺术是一种推动社会变革、提升生活品质的最基本的文化力量。”
为社会提供美的创造力
在这次专访中,“美”这个字反复出现在金江波的话语间。“美是人类最根本的精神需求,美通过艺术共享给所有人。”从开始学习国画到踏入数字艺术领域,金江波一直在研究“美应该如何表达和创造?”而如今的城市空间,金江波也带领着学生一起探索“美应该怎么服务大众,并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让公众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心灵更富美的涵养”?
“为社会提供美的创造力!”是金江波与他的学生共同的目标。
金江波将自己的职业生涯与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处在时代浪潮下,哪里有需求,我们就参与其中。用我们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让孩子们在社会中历练。”时代变迁不仅造就了拥有多元身份的金江波,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勇于“直面社会需求”的美院学生。
在金江波的认知里,“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不一样”。他谈到“美育”一词,“工业革命带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是实实在在的制造,是标准化与规模化生产线的建设。而美的时代则是个性解放、精神消费、追求差异的时代。所以,今天,我们对美的需求是根本的,我们美术学院的师生更应该为社会美育承担使命。美是大众的,美也是生活本身,美育应是润物细无声的”。
2019年,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金江波与美术学院师生一起合作,完成中国共青团诞生地渔阳里“青春赞歌”纪念广场的创作。“这样一来,我们为青少年学子们的入团宣誓、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公共文化场所。我们美院的师生将科研创作带到了城市公共空间,发挥专业优势,身体力行地为城市打造独有的文化地标。”
金江波将这种“城市的美”称为“有温度的美”。他与美院学生一起,用人文理念和艺术创意对城市风貌奉献出他们的力量,让“温度”弥漫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从19岁来到美术学院,金江波认为在上海大学的工作生活“已经融入并成为我身体里的一部分”。作为美术学院的一员,“我有幸见证学院的沿革变迁,有幸成为助推她发展的团队成员之一”。
“生于斯长于斯。”读完清华大学艺术学的博士,金江波选择回母校从教,“上海大学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成长空间。我要借助从清华大学学习所得与积淀的学术资源,为上海大学的美术教育事业更好服务”。如今,美术学作为上海大学的A类学科,“我责无旁贷地要和团队一起奉献自己的力量,继续为美术学院的发展而努力”。
艺术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多年来,在“地方重塑”理念主导下,担当策展的金江波选择将艺术带到最需要的地方——乡村。“我们对乡土的解读和重塑,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搞一场艺术活动,而是一次助力乡村振兴的文化探索。”金江波希望利用美术学院的人才及专业优势和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的行业资源,挖掘乡村文脉的资源,把握乡村景观的独特优势,借用乡村生态环境的特点,用艺术来介入城乡的文化生态、生活样态和产业业态的转型。
作为乡村振兴的实践,2018年,金江波主导的“乡村重塑,莫干山再行动”,邀请众多艺术家、青年师生与当地非遗传承人一起,围绕莫干山“竹、泉、云”等主题进行公共艺术创作,打造出一个文化与旅游融合、生活与艺术碰撞、乡村与世界对话的新平台。
金江波认为,重塑乡村社会价值,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是艺术参与乡村实践的意义所在。他坦言:“乡村振兴不仅要经济发达、生活富裕,也包括文化自信。从这个层面上讲,艺术是最有可能的一种实现方式,因为它是有机的、绿色的、柔性的。用艺术来感染和感召更多人参与当地建设,让更多人能够感受这种生命力,这是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所特有的价值。”
当下,长三角一体化不断升温,美术学院“公共艺术计划——美丽乡村项目”已在长三角地区设计了25个美丽乡村,其中有4个已经获得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共同认定的“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称号,2个获得“中国特色古村落”称号。金江波介绍,接下来,他们计划以文创为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建设长三角地区“文创小村”村落群。如何推动文创产业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将是未来公共艺术服务于乡村生活的主要发展方向。
当好创新发展先行者
除了与艺术教育相关的各种头衔,金江波还有另一个身份,那便是民进会员。谈及如何切实履行好参政党职能,他认为一定要处理好“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与政协人才多元、精英荟萃的舞台作用,坚持爱国同心、政治同向、事业同行,把所有支持发展的力量凝聚起来,进一步提高参政议政质量和水平;同时,不忘方向的“一致性”,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金江波新当选为市政协常委。他表示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今后履职中将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和无私奉献精神,牢记使命、坚定信念,以更加积极饱满的热情、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担当者和同行者。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金江波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充分借助上海大学统战成员人才荟萃和智力密集优势,围绕中心工作开展调研。他提出“让美育进社区”,以公共艺术提升上海城市能级。为此,金江波建议:“美育作为一种多学科全方位的教育手段和载体,应联动家庭、学校及社会一体化建设,结合城市更新项目强化社区治理创新。比如推动传统手工艺创意课程进社区、建立手工驿站、美育驿站等。美育还可以与党建活动配套联动,落实引领美、塑造美、示范美、创建美、关爱美、弘扬美的系列美育党建,共同营造上海特色创意社区和文化艺术公共空间。”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传承红色基因,守护精神家园,是上海这座光荣的城市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在2021年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城市精神品格”专题会议上,金江波提出建议,成立百年红色文艺精品工程的数据中心,打造数字红色文化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