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仁术 精益求精——记上海市政协委员蒋欣泉
近日,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员(项目)名单出炉,上海市政协委员、农工党上海市委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执行院长、口腔医学系主任、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修复科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口腔医学先进技术与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蒋欣泉带领团队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此次获奖是蒋欣泉团队继200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6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后,在颌面部软硬组织再生与功能修复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方面取得的又一突破。
作为课题第一完成人的蒋欣泉,还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自然创新群体负责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还是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工程与信息技术学院)名誉教授、国际口腔修复学会(ICP)副主席、国际口腔医师学院(ICD)Fellow,也是迄今唯一被邀的中国学者在国际最权威的《IJP》发表“口腔组织再生与功能重建”特邀述评,培养了国家优青和上海市启明星等省部级及以上青年科技人才十余人次。
在选择中成就自我
1989年,蒋欣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医学院口腔医学系。1993年,学校更名为南京医科大学。1994年毕业之际,他以第一名的身份获得保送研究生的资格,却被告知学校口腔系硕士点还未获批准,他面前有两条路,要么转专业读研究生,要么先工作。
“我不想放弃做一名口腔医生的梦想,于是我选择来到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工作,成为一名口腔科医生。”蒋欣泉说,基层医院的工作辛苦而又充实,当他目睹了那些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患者,因吞咽、咀嚼、言语等功能严重障碍而饱受生理和心理双重创伤时,他深深地感受到,医者除了要有一颗赋予同情的爱心,更要有面对医学难题勇于挑战的决心。“临床医生的经历更让我坚定了要继续深造的想法,我希望在口腔医学上有更多的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工作3年之后,蒋欣泉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同济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录取,2000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张志愿教授的博士研究生。
“九院的学习平台,给我的人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读博期间,互联网刚刚兴起,蒋欣泉就与海外的口腔医学专家通过邮件进行学术交流。他先到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习,后来受邀赴加拿大艾伯塔大学学习和交流。2003年,博士毕业后,蒋欣泉兑现对张志愿教授的承诺,准时回到上海参加毕业答辩,并留在九院开展口腔再生医学的研究。
跟国外优越的研究环境相比,当时在国内,一间80平方米的简陋实验室和一名技术员,成了蒋欣泉工作的全部。为了工作,他甘愿忍受与爱人两地分居的相思之苦,在学生宿舍一住就是11年,每天过着两点一线式生活。然而,这些都丝毫没有动摇他对口腔颌面部组织再生及功能修复的研究和探索。十年磨一剑。蒋欣泉带领他的团队,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将“口腔颌面再生修复”打造成为九院口腔医学新的亮点,并在这一领域获得国内外的认可。
在思维转变中取得突破
“我所做的‘口腔颌面再生修复’研究,就是探索利用再生医学的技术修复颌面部骨组织,恢复患者的口腔功能”,蒋欣泉说很多患者缺牙后要求做种植牙,但经过检查发现,因为大量牙缺失,牙槽骨已经萎缩或者缺损,种牙的土壤没了或者土壤厚度不够,种植就无法实现。因此,首先需要解决颌面部骨组织的修复这个关键临床问题,才能恢复患者的口腔功能。
“我们的课题组近年来在深入探索组织工程要素细胞、材料和因子优化/组合促进颌骨组织再生的机制基础上,开展牙种植等口腔功能重建的系列研究,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肯定。”
课题组的研究为实现口腔颌面部高质量和快速的骨组织再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手段。相关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曾代表中国首次获得了国际牙科研究会著名的IADR/Hatton奖。为了尽快让患者在新技术中受益,蒋欣泉课题组已经开展了很多临床转化实验研究。
在学医生涯中,蒋欣泉经历了从临床到科研,再从科研到临床的转变。“每段经历都会影响每个人的特殊个性化的成长进程”,正是科研临床两相转变的特殊经历,让他学会了转化医学的思维方式,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密切连接。
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蒋欣泉带领的团队以勤奋的工作和创新的思维,获得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让中国的口腔修复—再生医学专业,站上世界舞台。
在参政议政中助力医卫事业发展
口研所当时的常务副所长冯希平教授,是农工党成员。“冯教授经常和我谈心,从他那里我了解了农工党,结识了九院一批非常优秀的农工党成员,他们的鼓励是我坚守的动力之一。”2014年,蒋欣泉加入了农工党,就像打开新的窗户,拥有了新的平台。
“一个医生能挽救的病患是有限的,一项政策的改变或许可以惠及更多人。”蒋欣泉觉得自从加入农工党之后,自己关注的目光不再局限于一个专业领域,他更期待通过党派这一平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国家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多作贡献。
2018年,在上海两会上,蒋欣泉提出“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若干建议”;2019年,蒋欣泉再次提出“关于我市医生职称评审办法的若干建议”;2020年,他提出“关于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建立完善医疗社工体系的若干建议”;在今年的上海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分组会议上,蒋欣泉举手发言,希望有关部门对新落户上海的国家口腔医学中心的建设能给予指导和大力支持。今年,蒋欣泉提交提案“关于疫情下口腔医学教育的若干建议”。
在教书育人中传承精神
蒋欣泉多年坚守在口腔医学医、教、研工作的第一线。他秉承医疗是基础、教学是根本、科研是灵魂,医教研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并举的理念,以培养卓越的口腔医学人才为己任。
2017年,以他为首席教师的口腔修复系统整合理论教学团队纳入九院首批临床教学激励团队,为进一步打造高质量教学整合打下基础。2018年,蒋欣泉荣获上海交通大学教书育人奖。带领团队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作为研究生导师,不论是在临床还是在科研工作中,他都严格要求自己和团队成员共同作战,即使医院事务繁忙,依然坚持每天指导学生工作。蒋欣泉已培养了13名硕士、31名博士、10名博士后。尽管满门桃李,他始终感恩自己的老师——张志愿院士以及口腔前辈们的培养,他深知一名优秀临床医生的成长离不开前人的鼓励和熏陶。他认为:“一名优秀的口腔修复医生,应该是心灵手巧,有足够悟性。对病人要有仁心仁术,为病人考虑。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学习的热情、精益求精的态度。在临床选择时要有循证医学的思考,整理自己的思路,提出一些治疗理念,做一个研究型的临床医生。”
在国际合作中分享中国经验
作为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和领军人才,蒋欣泉非常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他的带动下,九院与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的合作纳入了中加地区政府间合作协议;与美国塔夫茨大学合作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合作,2017年,上海—悉尼联合研究中心—生物工程与再生医学联合实验室正式挂牌。
除此之外,与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和华东理工大学的密切合作,受到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的资助。与北京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的合作则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2015年,在韩国首尔举行的ICP全体会员大会上,我很荣幸代表中国成为首位当选的理事。在罗马理事会上,中国上海成功获得2021年ICP双年会举办权,这将是中国首次举办这项口腔修复领域世界级的盛会。”
在2019年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18届ICP大会上,蒋欣泉正式当选为ICP副主席,按惯例,还将于2021年换届后担任ICP主席,是该组织创建以来中国学者首次担任领导职务。今年,因疫情原因,蒋欣泉积极斡旋,最终决定2021年双年会延期至2023年在中国上海举办。作为ICP副主席,蒋欣泉还代表中国首次应邀在官方平台上进行网络研讨webinar全球直播,与国际同行分享了应对疫情口腔诊疗及防控的中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