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韧性城市核心区
陈金隆
“韧性城市”一词首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是在2020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设“韧性城市”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体现,当发生危机时,城市有比较强的抵御能力,危机发生后,城市也有比较完备的应对措施。这既挑战着城市市政设施建设水平,也对城市进行系统化生态保护治理、全面提升应急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应当统筹好城市的发展和安全,增强城市的整体韧性,确保能够沉着应付各种内外部突发风险。多年来,上海在城市管理运营精细化上下功夫,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取得明显成效。智慧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城市安全及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通过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手段逐步提高城市治理效能,硬件设施的加速建设升级增强城市安全的风险防范能力。
上海打造韧性城市面临的问题与短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发展理念。建设韧性城市的表述已经在国家和市里的文件中被明确提出,但如何建设韧性城市仍然不够清晰,对于韧性城市的认知也较狭隘,城市安全风险与韧性城市的发展理念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长效化风险预防体系建设,应持续优化空间政策,动态做好各类潜在隐患的风险防范。三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实现均等化、一体化,不断弥补防范处置风险方面的短板。四是智慧城市建设,要不断提高服务政府决策参考作用的能力。五是全民参与程度提升,要建立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机制,提高全民对城市各类风险的认知与管理意识,加强遭遇重大应急事件的自助、互助能力。
韧性城市建设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关注与投入,上海不仅要抓住城市更新的契机提升基础设施设备的硬实力,更要在精准施策、强化治理、源头防控等软实力上下功夫,体现国际大都市的高质量形象。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将韧性城市理念融入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韧性城市建设涉及城市运行的各个层面,与经济建设、空间规划、基础设施、社会治理等息息相关。相关部门应当前瞻性地把韧性城市建设理念融入顶层设计中,明确韧性城市建设的主管部门和责任部门,形成党政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体系。做好制度设计,结合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契机,在新技术的推动下,确保各类城市基础设施能够满足突发性灾害的应急需求,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有效支撑。打造反映韧性城市运行“生命体征”的指标体系,能直观体现城市健康状况和风险预警。制定韧性城市建设的具体行动规划,按节点完成目标任务,推动城市安全风险机制从风险管理向风险防御延伸,进一步建立“免疫”机制。
以科技创新赋能韧性城市建设,提升设施能级,锻造韧性城市运行基础。在韧性城市建设过程中,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将更加广泛。要充分运用智慧化设施,提升城市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和信息服务等功能,搭建一个“平时风险防控、特时精确预警、急时高效处置”的综合平台。要充分协同实体空间改造与智慧城市硬件设施融合提升,将信息技术与建筑、景观、交通、基础设施等实体要素充分整合,使得城市成为有“生命”的“人”,实现在灾难面前科学、及时、有效的响应。要充分利用各个部门现有的数字技术设施、打破数据孤岛,优化应用场景的开发落地,特别对大型商业设施、演艺广场、旅游景点、轨道交通等全面落实风险等级常态化动态评估,建立城市风险预警机制。要运用智能感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在确保地下空间安全的前提下,构建扎实的多维度城市防护空间。
强化整合协调,加大基层赋权力度,落实“一盘棋”思想。在韧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协同好政府、市场、社会这三个辨识度最高的主体。要强化区域协同发展,重点围绕应急信息共享、应急资源布局、应急力量调度,提升应对大灾大难的能力,落实“一盘棋”的理念。要充分利用好“金融保险”这个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平台,改变长期以来“政府兜底”这样一个局面,引导更多的“人、技、财、物”投入风险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强化社会主体和公众参与,形成应对灾害风险的强大合力。要形成一套具备“柔性”“包容性”特点的制度体系,积极培育“管理个性”“自选动作”,充分发挥基层“接地气”的特点,大幅提升风险防控效能,做到权责一致,优化考核方法,让基层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才能做好先行先试。要鼓励社会组织融入城市韧性的预警体系中,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的作用,通过自助、互助等多种方式,提升社区内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风险防范能力。
(作者系上海市政协委员,广发银行上海分行保卫部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