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产业需求推进职教发展
杨 蓉
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我在代表民进市委作“打造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大会发言时曾向在场听众做过一个现场调查:“您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读职校?”当时引发了大家的议论。
今天,如果我再做同样的调查和发问,大家又会有什么反应呢?估计说“愿意”或者“有点愿意”的同志比过去多了一点,因为我们有一个稍微乐观一些的数据:今年,上海中考不少中本贯通分数线直追区重点,最高670分甚至赶超市重点。这表明,我们的职业教育有了一些进步,开始成为越来越多学生与家庭的选择。
但是,职业教育没有被更多人看好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过去提出的职业教育存在的老问题如提升社会认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尚未完全解决;另一方面,随着环境的变化,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有了质和量的变化。
面对老问题及新情况,我们经过深入调研,认为只有毫不懈怠地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让职业教育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职业教育才会真正被大家看好和接受。
一是聚焦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任务,建设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职业教育必须做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但现实是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依然存在“两张皮”问题。例如,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近30万从业人员中半数以上学历为专科或以下,而上海高职相关专业在校生只有1000人左右,远远无法满足产业需求。建议上海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任务,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企业牵引、学校主体的作用,引导政企校“三向奔赴”,打造1—2家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可以借鉴江苏常州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经验,围绕上海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体系布局成立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强化协同机制、促进资源共享,着力画好政企校三方合力“同心圆”。
二是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研究建立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以集成电路行业为例,由于生产设备精密昂贵、生产要求高,学生入企实践机会较少;同时企业快速迭代的生产新技术、新工艺也很难迅速成为教学资源,“教”“学”“用”内容偏离,培养的人才难以立刻为企业所用。为此,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与华为合作开展“课证共生共长”,在校生取得学生和企业认证工程师“双重身份”,毕业后即可进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体系,形成人才“供给—需求—供给”闭环反馈系统。建议上海聚焦行业发展,支持企业牵头,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联合学校,加快职业标准研究。支持集成电路、航空、汽车等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围绕企业技术需求与行业发展趋势,建立职业技术认证标准,并与相关学校共同建设高水平学科专业、开发课程标准、开发高端认证证书,引领职业院校培养行业所需人才,推动产教融合双向赋能。
三是提高培训规模水平,构建多载体职业技能培训供给格局。当下,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多需求。预计到2025年,仅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技能人才缺口就将达到近3000万人。为此建议,职业技能培训应适应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革新传统实训模式,加快培养急需紧缺的高素质劳动者。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的积极性,还要激发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公共实训基地等各类培训载体的积极性,以产教融合为方向,科学制定培训标准与内容,扩大培训规模。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建设高水平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和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作者系上海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界别召集人、科技和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