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本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浸润工作开展情况 市政协民宗委开展重点课题调研活动
4月9日,市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情况——加强本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浸润”重点课题调研活动,先后调研华阳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并召开课题调研座谈会。
公共文化空间是向公众开放,并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平台或场所。近年来,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得到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人民群众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场所,保障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了人民文化需求,同时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社会交流与认同。
在华阳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委员们参观了凝聚力工程微展厅,了解华阳街道为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的丰富多样的文化浸润工作。在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委员们参观了近代馆和少数民族馆。展馆依托东华大学专业优势,向参观者展现中国纺织服饰发展史,提升大众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和时尚意识。
座谈会上,委员及相关专家就本市公共文化空间文化浸润的基本情况、突出问题及如何加强文化浸润工作对策建议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委员们表示,上海作为文化建设高地、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文博艺术场馆、文化创意园区等文化资源。因此,在新时代的城市民族工作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资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各族群众,营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增强各族群众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然而,当前在文化内容的构建、互动方式的创新以及保障机制的完善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亟待进一步优化。
委员们建议,在文化的表现形式上,要用“接地气”的方式贴近群众。只有打造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才能让群众更易产生共鸣,深切感同身受,进而显著增强文化浸润的实际效果。此外,高校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阵地,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向公众开放,校内的各类文化场馆也成为文化浸润的热门场所。因此,要着力加强与高校的紧密联动,进一步发挥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实现文化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共享,推动本市公共文化空间文化浸润工作迈向新的高度。
市政协民宗委主任闵卫星参加调研并主持座谈会。市民族宗教局、长宁区相关负责人及课题组相关人员参加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