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协实践新路径
上海市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上海的生动实践”课题组
在全市各街镇统一打造“协商于民”委员工作站,推动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委员、各区政协委员(以下简称“三级委员”)协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是市政协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重要指示要求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具体行动,是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根本宗旨、更好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和专门协商机构治理效能、精准助力上海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的重大举措。
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建成委员工作站230多个,实现215个街镇全覆盖,5000多名三级委员入站履职,深入开展协商议事、政策宣讲、读书学习、服务群众活动,形成“平台在一线搭建、调研在一线开展、问题在一线协商、思想在一线引领、共识在一线形成、力量在一线汇聚”的“六个一线”工作格局,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助力上海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探索出一条全新路径。
促进政协协商与基层治理有机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挥人民政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重点在基层群众中开展协商。”推动政协委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夯实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基层基础,是人民政协更好担起新时代新使命的务实之举。
推动政协委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是实现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实现全链条的人民民主。在我国,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在实现民主过程中形成环环相扣的完整链条。人民政协集协商、监督、参与、合作于一体,长期以来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各环节、各链条的完整有序运转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政协委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政协同心同向的政治优势、凝心聚力的团结优势、平等协商的民主优势、人才荟萃的智力优势、协调关系的功能优势、联系广泛的界别优势,为基层提供高质量的协商资源,并带动基层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开展;另一方面,通过把政协制度效能落地到基层、把政协协商文化延伸到基层,让政协委员与群众面对面、让政协协商与民意零距离,可以在接地气、惠民生中拓展政协履职空间、增强政协履职实效,实现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的有效衔接、相互赋能,从而使全链条人民民主的内涵更加丰富。
推动政协委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是把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实现全方位的人民民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在坚持倡导和维护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广泛权利,以制度保障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和基层治理,让人民民主“全方位”体现在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各领域各方面。政协协商领域广泛、协商形式丰富、协商文化深厚,传承了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易于被基层群众理解和接受,在实现全方位人民民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推动政协委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能够把活动在基层各领域的多元主体吸收到社会公共治理中来,助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依托政协委员“自带的流量”影响人、引领人、团结人,有利于更好实现整合社会关系、赋能善政良治、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治理目标,为上海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添助力、增合力。
推动政协委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是组织引导委员更好服务界别群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实现全覆盖的人民民主。人民政协是我国最大的统战组织,集聚着各界精英代表人士,广泛联系着各界群众,本身具有“全覆盖”的网络和属性。目前上海市共有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委员和各区政协委员5000多名,分布在32个界别,涵盖8个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主要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政协委员代表各界群众参与国是、履行职责,必须把联系服务界别群众作为履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实现广泛的人民民主。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为政协委员下沉基层、联系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搭建新载体,为群众有序政治参与、表达利益诉求拓展新渠道,能够有力推动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更为经常、更加深入、更有实效,更好维护界别群众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更好协助党委、政府增进人民福祉。
推动“协商于民”委员工作站建设
在市政协工作品牌评选中,“协商于民”委员工作站当选“上海市政协十大工作品牌”。基层需要、群众点赞、委员欢迎、党政满意的背后,是接地气、聚民智的有益探索,也是畅通民意反映渠道、丰富人民民主形式的积极创新。
突出协同性,实现“一个品牌”全市共建。一是明确建设主体。建设“协商于民”委员工作站,各区政协是工作主体,本质是区政协工作在街镇的延伸,落脚点是解决好各区政协基础工作薄弱、人员力量薄弱的问题。二是明确建设原则。坚持衔接不替代,通过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衔接,切实发挥好政协和委员的独特作用,彰显协商民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效能;坚持帮忙不添乱,为基层搭建高层次的协商平台、提供高质量的协商资源,带动基层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开展;坚持专门不一般,充分体现专门协商机构的特点和优势、质量和效能;坚持创新不刮风,突出重点特色、把握力度节奏,有条件的及时推进,不具备条件的找准切入点逐步拓展。三是明确建设方式,各区特色协商平台达到基本保障落实好、平台机制建设好、协商衔接组织好、主体作用发挥好、基层群众反映好“五个好”的标准,即可挂牌。四是明确建设目标。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一套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理念,一套体现政协规律和特点、简便易行的全流程工作规范,形成整体效应、品牌效应,更好助力基层民主协商,促进基层多元共治。
突出规范性,实现“两种协商”有效衔接。一是注重科学设计,市政协和各区政协陆续出台指导文件,对协商议事的内容、主体、程序等作出科学设计和规范。二是把牢关键环节。首先,解决好“协商什么”的问题,议题聚焦党政部门关注的要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事、基层社会治理的难事,确保选题准、切口小、可操作、能见效,群众有所呼、有所盼,政协有所应、有所为。其次,解决好“谁来协商”的问题,从党政领导、利益相关方、基层群众、政协委员中确定协商主体,确保各方协同参与和协商主体的代表性、关联性、专业化、多元化。再者,解决好“怎么协商”的问题,坚持先调研后协商,力求说得对、说得准;把双向发力贯穿协商全过程,注重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建立健全协商成果报送、采纳、落实、反馈机制,助推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有效施策,让群众感受到协商带来的变化和实惠。
突出广泛性,实现“三级委员”协同履职。一是打通委员下沉街镇渠道。按照“愿入尽入、应入尽入”的原则,推动“三级委员”有序下沉,做到线下“落地”。二是打通政协网上履职平台。为“三级委员”协同履职开通“数字快车道”,实现政协委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从“面对面”向“键对键”“端对端”拓展,做到线上“联网”。三是打通各类宣传载体。广泛宣传“协商于民”委员工作站的履职探索和实践成果,让基层群众感到政协委员就在身边,做到与群众“零距离”。
突出实效性,实现“四种功能”融为一体。在强化协商议事功能的同时,嵌入式发挥政策宣讲、读书学习、联系群众功能。一是积极宣讲政策,凝聚社会共识。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做好强信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工作。二是强化读书学习,引领思想进步。把“四史”特别是党史作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推动广大政协委员和基层群众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辉煌业绩中汲取前行动力、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初心使命。三是深入联系群众,广纳社情民意。建立健全基层社情民意联系点,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切实发挥好政协委员作为党委、政府联系各界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坚持“四度”发力,有序统筹推进
作为打通政协委员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桥梁纽带,“协商于民”委员工作站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更好彰显时代价值,在助力上海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中发挥更大作用,还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提高制度保障的“硬度”。推动《深化“协商于民”委员工作站建设的实施方案》《“协商于民”委员工作站协商议事规则》等制度规定的落地落实,指导各区政协深化委员工作站内涵建设,形成长效机制。着力促进协商成果转化,对协商中有承诺的事项,跟踪了解办理进展,并将采纳落实情况向协商相关方反馈。探索建立政协委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效能评价体系,将市、区政协委员依托委员工作站履职情况作为履职总体评价的重要内容。组织业务培训,提升街镇相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协商衔接负责人组织协商活动的能力,确保各项工作衔接顺畅、运行高效。
保持协商议题的“温度”。聚焦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与基层治理难题,紧贴各街镇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确保委员工作站组织开展的协商议题更精准、更务实。同时,坚持不调研不协商、没准备充分不协商,引导政协委员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真正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真正发现老百姓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深入社区了解社情民意,通过深度参与“协商于民”委员工作站的活动,与基层群众面对面交流,发挥自身所长、界别所能,建言建在关键处、议政议在点子上,以高质量、高水平的协商成效,促进形成基层共建共治的新格局。
拓展协商覆盖的“宽度”。把基层协商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推动党政干部不断提升协商意识、增强协商自觉,把协商民主开展落实情况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之中。拓宽基层群众参与协商的渠道,支持他们充分表达协商诉求,积极参与协商程序、监督协商结果,营造良好的协商氛围。探索建立便捷化、常态化、开放式的协商方式,降低参与门槛,逐步形成“互联网+工作站”的工作模式,降低协商组织者和参与者的成本,延伸委员工作站工作空间和范围,扩大协商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通过快速回应,提升协商时效性。
提升履职成效的“亮度”。依托媒体,全方位宣传报道上海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的进展成效、委员工作站建设的典型经验。推动市协商于民研究实践基地与市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合作,深化“协商于民”理论研究,依托“协商民主论坛”等平台载体,充分交流研讨,提升理论高度,增强传播效应。把谋划推动委员工作站协商活动和策划录制《协商第一线》电视栏目有机结合起来,强化节目播出过程中的互动交流,实现从“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的转变。